文化和旅游部6日发布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交出了一张“热力”成绩单。不少网红城市致力于将“流量”变“留量”,推出一批“新潮玩法”,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假日消费新趋势。
城市红了,游客来了,数据亮眼了,如何接住“泼天富贵”?关键在深挖文化资源、优化服务保障、创新产品供给,唯有用热情承接热度、将流量转化为存量,才能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让“网红”城市晋级“长红”城市。
深挖旅游资源,夯实文化根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游客已经从“看山看水”转向“人间烟火”,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甘肃天水以麻辣烫为纽带,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将乡土特产、历史古迹、人文风云整合出一系列特色玩法,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西安古城着力打造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展现当地民风民俗,打响西安特色文旅品牌;哈尔滨抓住冰天雪地的特点,举办冰雪节、国际啤酒节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吸引南方小土豆纷至沓来。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就要突出文化底色,积极发挥美食文化、地域特色、人文情怀、历史传承、名人名家名作品等优势,将一时的爆红转化为恒久的长红。
聚焦本土资源,发展特色文旅,加快文旅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如今,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正在被“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音乐+旅游”等新旅游业态所取代。各地紧跟市场热点,纷纷推出旅游专列,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游客们在路上就能体验“沉浸式”的文化之旅。搭乘大理“有风专列”,感受热播电视剧里的场景;乘坐陕西“油菜花”旅游专列,欣赏“人在花中走,犹如画中游”的绚烂风光。这些多元文化业态,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持续引导和扩大文旅消费,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展现人文关怀。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倾向于追求情感体验和品质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旅游需要为游客提供足够的价值感。过去,人们选择一个旅游城市是先看这个地方有没有旅游资源,配套服务好不好。但近年来,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顺序倒过来了:始于情绪,陷于服务,最后忠于体验。各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耕和营造共情、共振的人文环境,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保障精准发力,加强行业监管,常态化、多部门进行联合监管检查,严惩欺客宰客等行为,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的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才能提升旅客的体验感和幸福感,形成吸引人、感召人、留住人的文旅名城“强磁场”,以心换心将“流量”变“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