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江苏多名个人和团队获奖。记者走近其中的科技团队,探访他们如何以攀登技术高峰为志向,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己任,用科技手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向海图强
——探索深海采矿中国方案
瞄准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针对绿色、高效与智能开发的需求,创新开展系列研发工作,成功研制出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车等关键设备……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深海采矿团队探索出深海采矿的中国方案,荣获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走近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国内首台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试验车,这台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车长8.2米、宽3.9米、高3.5米,空气中重量21吨,突破了水下布放回收姿态自动定向控制、深水大功率液压驱动、信号传输与智能控制、三维数字孪生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摆动铣削式挖掘头、四履带悬挂车架和具有自主行走功能的集成控制系统,解决了硬矿挖掘、陡坡行走和远程集控的难题。
“海洋开发,装备先行!”团队负责人杜新光告诉记者,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涵盖了海底作业、水下输运、动力传输、中央控制和水面支持全方位的装备体系。我国进入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较晚,装备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进程。
在研制初期,深海采矿团队主要聚焦海上采矿母船,即水面支持系统研究,接连自主突破“主尺度及线型研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面向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深海采矿船船型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开采装备系统总体方案。
杜新光回忆,在深海采矿关键技术攻关的近四年的时间里,夜晚的总装车间常常是灯火通明,研制人员加班加点集成深海采矿的各个分系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金属硫化物切削收集装备到大功率高扬程的输送泵研制,大家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秉持‘一定能干出来’的信念,完成了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开采装备样机研制等工作,解决了硫化物矿区地形复杂、采矿车难以控制等难题。”杜新光说。
在关键装备的研制过程中,深海采矿车作为深海采矿系统的关键一环,在深海作业的难度不言而喻。“海底没有信号,如何才能给海底采矿车精准操控?”为了让采矿车在海底精准定位、精准操控和精细作业,杜新光和项目组成员们围着设计图纸,一遍遍优化,一遍遍陆上调试,终于解决了采矿车地形自适应、姿态平衡、精准控制等问题,实现了采矿车车体在20度以内的坡面上稳定行走,解决了硫化物矿区海底地形复杂、采矿车难以控制的难题。
2023年12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试验车“驶入”连云港市海州湾连岛海域并成功采集到矿石。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年轻团队,在凛冽寒风中进行海上布放回收等试验,充分验证了装备水下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是我国首台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试验车整车首次进行浅海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采矿车在广袤大海上“轧下”了一道“中国印”。
全球送“氧”
——医疗物资扩产扩能最前线
在制氧机总装车间,机械手臂不停运转,各区域工人戴着口罩,正娴熟地对各类部件进行加工、检验,一台台制氧机也经检测无误后下线包装,生产效率提高了近50%。今年,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制氧机总装车间荣获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应急时期,我们的制氧机产能提升至7000台/天,平均每6秒下线一台制氧机,为全球供货。”鱼跃医疗制氧机总装车间生产经理毛秀芳介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车间紧跟时代浪潮,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制造模式,并搭建生命周期一体化平台,为实现生产运营管理自动化的保驾护航。
制氧机总装车间建于2002年,毛秀芳很清楚,车间的发展在于人才建设。“目前车间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共计76名,车间开展长期以来开展‘一对一’传帮带,让入职于车间的新员工更好地适应车间生产模式,车间离职率屡创新低。”毛秀芳说,为留下人才,用好人才,车间开展新员工培训,创设各类精益生产训练营,组织生产管理者前往日本丰田制造模式及国内优秀企业学习,20余名一线操作工走上了管理岗位,激发员工成长成才。
在产品开发上,车间团队有着超前的敏锐度和执行力。2021年,鱼跃推出便携式制氧机,解决户外和车载需求;2022年,鱼跃推出颠覆式新品微压氧舱。2023年,鱼跃制氧机销量突破120万台,自研吸附技术、降噪技术、智能控氧软件等均国际领先。在生产线,平均每6秒下线一台制氧机,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一物一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目前市面在售的鱼跃制氧机超过30个机型,囊括院用、家用、户外等全领域应用场景。
此外,团队承担了军事科学院“慧眼行动”等多个重大项目,攻克了高原供氧难题,打造了平原、高原全覆盖的供氧服务网,向中西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捐赠近2万台5升医用级制氧机,覆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131个乡镇基层医院。“我们将始终坚持‘精品、高质、高效’的工作理念,围绕‘帮患者减轻痛苦,助医生提升医术’的愿景目标,追求产品的零缺陷、服务零距离、操作零失误、设备零故障,安全零事故的目标管理机制,坚持品质第一,用科技造福社会!”团队负责人表示。
植保卫士
——以科技创新为犁,保障粮食安全
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以科技创新为犁,以绿色发展为翼,护卫着农产品的安全,坚守着农作物健康的大门。他们就是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获得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细菌创新团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在团队首席刘凤权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立足农业产业需求,瞄准绿色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植物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人会生病,农作物也会生病,治病就会用农药,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都与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关。“作为农作物卫士,我们在为农作物防病治病的同时保证环境和老百姓的健康。为此,团队瞄准为农作物提升免疫力、研发绿色药剂、为农药残留开发快速检测方法三大研究方向,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寻求难题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赵延存介绍说,团队主要从事水稻和果树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在丰县,白酥梨是当地的特产,但长期以来,梨农们主要根据经验利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这不仅影响了梨果品质,也给果园环境增加了负担。“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长期资助下,开展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梨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掌握了病害防控的关键时间节点,筛选了一批绿色高效农药,研发了溶杆菌代谢产物HSAF、芽孢杆菌等3个生防产品。”赵延存介绍,在团队培训指导下,有效降低了当地化学农药的用量,提升了梨果品质,改善了果园生态环境,累计给“白酥梨之乡”丰县带来6亿元的经济增长。
此外,团队构建的水稻细菌病害区域性防控技术在12省市推广应用,挽回因病害引起的损失约11.38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梨树和桃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联合国内55个高校及科研院所,提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 53 项,集成综合技术模式16 套,综合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梨、桃面积538万亩,农药利用率平均提高 20.2%、减量 37.9%。在农药、重金属快速检测方面,团队解决了农药、重金属免疫检测存在的三大难题,构建了一种新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源头半抗原设计和抗体创制,到检测技术建立和终端检测产品研发应用的全程创新。研制农药、重金属快速检测产品30余个,其中20个进入商业化生产。
“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犁,以绿色发展为翼,护卫着农产品的安全,坚守着农作物健康的大门,为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省建设、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赵延存表示,团队将再接再厉,用各项研究助力我省绿色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杨频萍 实习生 孔梓萱
通讯员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