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将“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一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我省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我省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我省刚刚召开的“新春第一会”直面问题短板,连抛“创新三问”,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谈,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其妙喻为“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杠杆”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准科研资源转化利用的“支点”。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一跃”。能否找准“支点”,实现“关键一跃”,将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着力破解的重大命题。

在创新方面,江苏长板很长,短板也很短。科教资源丰厚、产业基础雄厚、科技投入能力强,这是我们的优势,但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重,与排名靠前的其他创新型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去年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发布成果的成交率仅为8.3%,说明还有大量科技成果藏在论文里、沉在实验室。这些“沉睡”的科教资源,需要被唤醒和打捞。比如,从高校走出来的10余人博士团队创立的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为拥有4800名员工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准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让生物试剂走上产业化之路。这启示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把科教“长板”引向创新、植入产业,将科教优势切切实实转化为产业优势。

科技创新链条上的许多问题,都得在制度创新中寻求解决之道。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可以借鉴“网上店铺”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相关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引导企业加强对接和创新投入,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我省已经探索启动“概念验证中心”,通过优化整合人才成果、市场以及资本等要素,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研究出台新的更具突破性的政策,建立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和中试平台,加大科技经纪人培育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价值评估、技术孵化、市场定位、产品推广、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专业指导,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公认的难题。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到产品落地、经受市场检验,其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一难题久而未解,不妨转变思维模式。过去,一些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就应循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单向线性路径。但一些发达国家恰恰在“产业发展-技术领先-科研领先”的“反向”路径上取得很好效果。许多现实案例也说明,企业端的产业需求、场景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倒推”作用不容忽视。创新的“指挥棒”,应该从以“研”为中心转变为更加注重“用”。不妨多一些“用户意识”和“场景思维”,通过场景链接“企业能做什么”和“市场需要什么”,把场景作为验证新技术、新模式成熟度的“试金石”,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场景为桥梁,也许能够畅通堵点痛点,助推“创新力”和“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与有机耦合。(陈立民)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