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盐城:历史之光照亮未来!新四军后代讲述红色故事激扬奋进力量

1月20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83周年之际,22位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亲属代表来到新四军纪念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参观《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展览,参加盐城市传承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座谈会,深情讲述先辈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动人故事和历史细节。

英雄的事迹是历史最好的叙述,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江天辉之女程江江、王海纹之侄俞克群、叶挺的孙女叶莲、宋乃德之子宋齐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重要指示进行深刻生动宣讲,他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动情落泪,在回望先辈英雄事迹的过程中叩响初心使命、激扬奋进力量。

不怕困难  永远跟党走  



江天辉之女程江江

在新四军纪念馆第一展厅“南方星火”展区参观时,程江江很快发现了有关父亲江天辉的展陈内容。她快步走上前,来到江天辉的一幅老照片前,向同行的人讲述着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以及里面的人物故事。

2023年12月3日,在这张老照片前,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程江江与父亲江天辉的一段对话。“在我青少年时期,父亲多次与我提起三年游击战争,我曾问过他:三年游击战,最艰难的是什么?他回答了四个字:找不到党。”程江江说。

“这张照片是1938年2月在江西省浮梁县瑶里,皖赣边区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后拍摄的。照片中的革命前辈第一排左起第一位是陈时夫,第二位是我的父亲江天辉,第三位是李步新,第四位是刘毓标,第五位是王丰庆。这是皖赣红军下山谈判,直至瑶里改编留下的一张非常清楚的照片。”程江江讲述道,“照片上的陈时夫25岁,江天辉30岁,李步新31岁,刘毓标30岁,王丰庆32岁。多么年轻!要知道,他们都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干部,每个人都有十年以上的‘革命年龄’。他们从皖浙赣大地的千山万壑中,从十年的九死一生的战斗中相聚,走进这张照片。他们又从这张照片中走出去,创造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更加轰轰烈烈的地动山摇的历史奇迹。”

程江江动情地说:“这张照片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能牵引出许多的历史真实,看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中华民族的脊梁灵魂,‘不怕困难,永远跟党走’,这是父辈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精神和灵魂的传家宝,给予我们无尽的勇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不畏艰险  战斗需要青春热血  



王海纹之侄俞克群

新四军纪念馆橱窗里展出一件修长的旗袍,下方配以一位青春靓丽女子的照片,总能吸引众多参观者的驻足。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新四军女战士王海纹。“二姑原名俞中和。”王海纹的侄子俞克群现场介绍道,她参军后被录取为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员,改名为王海纹。入学后在战争时期艰苦的条件下,边学习、边劳动、边战斗、边演出,入学不久被选为一年级班的副班长,在当年盐阜文艺界中,是一朵美丽光彩的文艺之花。

“尤其是在《重庆二十四小时》中,她扮演的孔二小姐,将奢侈、变态,飞扬跋扈又厚颜无耻的这一角色特点表演得淋漓尽致、无比传神。著名戏剧家刘保罗等很欣赏她的表演,认为她是最有培养前途的演员。然而,1941年7月24日,在敌人的扫荡中与日军遭遇,她不幸牺牲。”

俞克群说,离开家人参加新四军,从学校投身到抗日的战场,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王海纹神圣而庄严的选择。“但当年她的出走,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思念和担忧,奶奶将她的照片放大后一直挂在自己的卧室床头,爷爷奶奶直到离世,也不知道他们心爱的女儿已经光荣地为国捐躯了。新四军纪念馆和建湖烈士陵园中都留下了王海纹的名字,我们来到她抛洒热血的这片土地,祭奠亲人、教育后代,祭拜和她一起牺牲的战友们,祭拜那些为中国革命而献身的烈士。”

“今天,我可以告慰我敬爱的二姑:您所遥望的强大的祖国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已经成为现实!”讲到此处,俞克群哽咽了、落泪了,现场响起阵阵掌声,他平静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新时代青年应坚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奉献精神、锤炼战斗能力,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豪气,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绽放自己绚烂的青春之花。”

勇于斗争  革命理想大于天  



叶挺的孙女叶莲

“叶挺的《囚歌》为什么能够跨时代流传?”“人们敬仰他的革命气节和高尚人格。”叶挺的孙女叶莲作了深刻的回答。

座谈会上,叶莲讲述了叶挺将军生命中最后的五年,从叶挺在狱中写下绝命书《囚语》,到诗歌《囚歌》背后的故事,再到出狱后第一时间请求重新入党,她认为,在最后五年里,叶挺完成了一个人的长征。

“在写《囚歌》之前,叶挺还写了绝命书《囚语》。”叶莲说,他在入狱后第7天开始写,断断续续大概写了一个多月,3000多字,文章展现了叶挺在面对自己即将失去生命时的心境——“由重围苦战流血的战场,转入另一心灵苦斗的战场,后者比前者更令人提心吊胆……他需要眼泪,这不是妇人、懦夫的眼泪,是壮士哭战友的眼泪。他需要狂歌,需要狂笑,最后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他发出凯旋的微笑。”

“《囚歌》是叶挺用血和生命写的诗。”叶莲深情诉说,“当时他在监狱里面打了《囚歌》草稿,把这首诗誊写在监狱的墙壁上,把草稿托奶奶带给郭沫若。郭老收到这首诗以后特别感动,说假使有青年朋友要学写诗的话,希望他就从这样的诗里学。”

抗战胜利后,叶挺被释放,当天夜里,他就爬起来写了一封入党申请书。毛泽东亲自动手修稿润色批准叶挺入党的复电。说起重新申请入党的原因,叶挺在当年的报道中回应:“在我囚禁的期间,我就有了这个决心: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继续牺牲了的同志们的精神,重新加入共产党,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来为中国人民服务。”

“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仍然能够奋力前进的能力。”叶莲对叶挺事迹的讲述激励着现场每一位听众。

敢于胜利  民心长城宋公堤  



宋乃德之子宋齐生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在高196厘米、宽61厘米的宋公碑前停下脚步,仔细阅读570字的碑文。作为新四军后代,我们从新闻中得知消息后,倍感温暖、倍感振奋。”宋乃德之子宋齐生说道。

回忆起父亲的战斗岁月,宋齐生娓娓道来:“1941年,父亲在阜宁领导军民同海啸这一自然灾难的殊死较量中,军民同心,以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组织修了一道90华里的捍海大堤造福人民。”

“在修堤过程中,父亲面临三次决策。第一次是他力议修堤议案,认为人民生命最重要,并且承诺,修堤经费不用民众负担,发行公债,盐税作抵,治淮作为附则;第二次是在资金和粮食都没有到位的情形下,他当即决定北堤开工,为工程赢得宝贵时间;第三次是在北堤修好后,突然连降暴雨,平地水深两尺,南堤工程陷于停顿,他带病冒雨涉水赶到八滩,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为老百姓谋利益,大家无不为之感动,决定继续与洪流抗争,把大堤修好。”

宋齐生认为,正是因为共产党一心为民、敢于胜利,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用鲜血和生命修好了大堤,所以百姓才念念不忘修建这座保障百姓生计大堤的人们。

“‘宋公堤’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功劳,它是当年盐阜人民群众共同的贡献,成百上千人,最多时一万五千人在海滩上艰苦劳作,长达4个月,他们克服并解决了缺粮、缺淡水的生存困难和连绵阴雨造成涨水、无处睡觉的生活困难,并抵抗了在水中作业造成的皮肤病和其他疾病的折磨,还要同敌人顽强对抗,真是吃尽千辛万苦。”宋齐生表示,作为新四军的后代有义务传承好红色基因,研修学习先辈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把修筑民心工程宋公堤的红色故事和共产党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讲给更多人听。

姚梦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