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常州钟楼区邹区镇近年来通过精心组织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系列工作,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展现出美丽乡村现实模样,绘就了一幅可观可感的田园新画卷。
宜居农房彰显品质生活
小桥流水,白墙黛瓦;风景秀丽,古韵新颜。
走进今年9月刚刚交付的泰村家园,354套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现代化宜居新农房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泰村家园北邻340省道,南向卜泰河。村庄内部道路黑化,绿树成荫,两面环水,景色优美。村庄外围水网环抱,良田相望,形成“村在水岸,田村相望”的生态景致。
“房屋建得好看,道路、绿化这些基础设施做得也到位,我很满意。”泰村家园居民张锡凤说。邹区镇对村主干道进行新建、绿化、亮化工程的同时,还对雨污水管进行配建,增加多条景观步行路,串联村落景观和滨水空间。
邹区镇还在泰村家园北侧新建了4200平方米的村委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卫生室等,还设置了42个机动车停车位和大量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周边村民的日常需求。
生态治理还原水乡底蕴
“我经常去家门口的河边散步,这里有沿河步道,还有护栏,一点都不输城里的小区。”泰村家园居民韩海燕高兴地说。
泰村村河流众多,有新孟河、卜泰河、五星大沟等,其中新孟河以及卜泰河水面较宽,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邹区镇依托卜泰河的水系景观优势,在泰村家园打造了沿河生态景观带,为全体村民打造田园生活居住区新貌。
近年来,邹区镇积极开展卜泰河、泰村浜、五星大沟等河道清淤及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善和提升整个项目区的生态水网及路网,疏浚河塘、整治沟渠、全面绿化,实现水清岸美。
特色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是关键。
泰村村借助全省首个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契机,形成了“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利用新格局,同时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全力彰显田园风光。
特色风貌塑造“乡风”“乡愁”
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记忆则是“情感的基因库”和“文化活化石”。漫步在泰村家园里的曦园,法治长廊曲径通幽,感人至深的乡贤故事扑面而来。
近年来,邹区镇充分挖掘本土农耕文化,通过“保留”和“营造”两手抓,打造以传统稻麦种植为农业产业,以数字技术展示老物件、老地名和地方特色,服务职教小镇,集种植、展示、休闲、居住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
通过联动研学之旅,结合“田园学府,泰和人家”品牌,打造了以宜居家园为依托,展现传统乡土生活与现代水岸乡居相融合的乡村风貌。村委综合服务中心以传统四合院的方式建造,并设立村史馆、农耕文化展示馆,延续千百年的乡愁和农耕文化。
基层治理赋能乡村蝶变
“小区有保安巡逻,每日保洁,生活环境感觉和城里的小区一样。”村民张金大高兴地说。
邹区镇不仅在泰村家园引入标准物业,还将在这里导入信托制物业服务,这里也将成为全区首个配备信托制物业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步推行网格化管理,通过5个“精网微格”,对破坏绿化、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进行精细化管理,自交付至今,进入装修期的泰村家园未发生一起空调室外机不规范安装、毁坏绿化等行为。
邹区镇相关领导告诉记者,邹区镇将在泰村家园试点“数字乡村”治理模式,以数字赋能网格治理,为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等需要帮扶人员提供智能照护等服务,将矛盾纠纷处置在早、化解在小,实现“身边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常州钟楼区:何一智 童华岗 周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