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徐州的色彩之变,折射生态环境之变。
当雾霾散去,当一个个采煤塌陷地和废弃宕口华丽蝶变,徐州的底色由“黑”转“绿”,天空由“灰”变“蓝”,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正向着“美丽徐州”的目标奋勇前行。
可以说,过去这十年正是徐州生态园林之城蝶变的十年。徐州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资源”,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的逆袭之路,可谓蹄疾步稳,一步一个脚印。
“喜迎二十大 幸福接力跑” 全媒体行动走进徐州,与市民线上线下热烈互动,晒幸福、说变化、寄希望。
△云龙湖 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深耕“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走进江苏华美热电有限公司,7000余块单晶硅高效光伏组件映入眼帘。在这些光伏板的下面,有菜园、有鱼塘;在路灯的两侧,蓝色的光伏板和白色的风机“保驾护航”,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和风光互补都在这里得以实现。
“在过去这里是庞庄煤矿,2014年之前,我在煤矿工作,后来煤矿关闭,我随之变成了电厂的员工。现在我每天的工作,已经从‘黑’变成‘绿’,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化了,天更蓝、水更清了。”江苏华美热电有限公司员工唐甜说。
据了解,该项目今年4月开始并网发电,一年可发电约400万度,不仅可以给企业供电,还有一部分可以并入国家电网销售,每年可节约标煤132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80吨。煤矿变电厂,又增添了一抹“绿色”。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快115家重点工业企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中式布局、减量化发展和绿色化改造,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振兴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两年之后迎来涅槃新生,徐州四大产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20年底,钢铁行业装备水平全部达到产业政策允许类,填补全市板材空白和优钢特钢空白;焦化行业装备全部达到国家允许类,全部实现余热利用,产业链延伸达到国内顶级水平;水泥行业产品由水泥升级为商砼、预制件、装配式建筑及桥梁构件等绿色高端建材。
减存量、优增量,增加生态“含绿量”;强创新、转动能,提升发展“含金量”。十年来,徐州汇聚治污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跑出了绿色转型“加速度”。
△贾汪潘安湖 贾汪区委宣传部供图
保卫“徐州蓝”,扩展“徐州绿”
自2017年以来,徐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一直呈持续改善态势,其中PM2.5浓度累计下降34.4%,优良天数比率累计上升22.5个百分点。同时,针对近年来日益突出的臭氧污染问题,大力推进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NOx(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徐州市臭氧污染得到有效改善,徐州生态环境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如今,蓝天白云早已成为徐州常客,成了老百姓的“不动产”。2021年,徐州生态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全年拥有“蓝天”289个,同比增加29天。PM2.5浓度42μg/m3,同比降低16%,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这十年,也是徐州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成就显著的十年,是城市面貌天翻地覆、徐州“绿”逐年扩张的十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贾汪区潘安湖所在地周边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可如今,碧波荡漾的湖水,伴随着空气中飘来的青草芬芳,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美得让人心动。
贾汪区通过修复治理煤炭开采留下的13.23万亩采煤塌陷区,先后实施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让潘安湖这处全市最大的采煤塌陷区摇身一变,成为“湖阔景美、绿林成荫、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为全国的资源枯竭型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了典范。
△泉润公园 徐州市园林建设管理中心供图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金龙湖宕口公园、泉润公园……一个个生态修复项目抚去了“地球疮疤”,留下了满城青绿,给徐州人民带来了享之不尽的福祉。近年来,徐州稳步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26.64万亩,治理率为62.9%。2021年8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公布全省首届26个“最美生态修复案例”,潘安湖和另外三个生态修复项目光荣上榜。
2021年12月底,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顺利收官,全市共完成项目104个,完成投资118.3亿元,投资完成率101%。“五年计划”紧随其后列上日程,共安排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五大类84项,总投资约224.8亿元。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荣誉接踵而至。徐州森林覆盖率27.8%,连续16年全省第一,成为全省最“绿”的城市。
抬头,是醉人的“徐州蓝”,环顾,是宜居的“生态绿”,十年来徐州坚持产业转型,点绿成金。
△徐州地铁 张飞 摄
全城创建“无废”,全民践行“低碳”
自2019年被确认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徐州科学编制《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形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坐标系、路线图和任务书。积极构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市场化保洁、收运、处理处置和监管体系,颁布实施《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6%。新建4座、扩建2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提升到每天7950吨,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原生垃圾“零填埋”。
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徐州“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8.8亿元,占地约220亩。园内已建成运营日处置生活垃圾225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366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置、危废材料处置等10余个项目也顺利投产。服务范围覆盖徐州市大部分城区,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
“双碳”目标下,《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科学制定了49项指标,51个任务和56个工程项目,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开局。
7月27日上午,徐州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开工。至此,徐州城市轨道交通已初具规模,一期规划已组网运行、二期规划正在建设、轨道多网融合发展、“轨道+公交”两网融合……“轨道上的徐州都市圈”呼之欲出,也让徐州人的低碳出行又多了一些选择。
如今,“无废”已渗入徐州人的生活,“低碳”已成为徐州人的一种态度。着力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徐州。驰而不息,只此青绿,徐州正努力完善让市民满意的“绿色答卷”。
通讯员 曹晓煜 程凯 现代快报+记者 张晓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