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交流文化、开展贸易,由于丝绸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货物,后人将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称为“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深化政治、安全、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今年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过去十年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合作伙伴的共同发展。未来,中国与各国需要继续凝聚共识、深入扩大开放、推动优势互补,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携手奔赴“光明未来”。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个主要方面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成绩背后,凝聚共识是我国同合作国家、组织开展“一带一路”多方面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当下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单打独斗”只能走得“快”,“交流合作”才能走得“远”。“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实现我国与合作国家、组织的资源高效有序配置和市场深度广泛融合,符合合作各方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凝聚合作共赢的共识,在“共商、共享、共建”的基础上,推动各方共同发展。
“风起改革开放年,国门敞开展宏图”。在全球经济“回温”缓慢、国际形势动荡的局面下,部分国家担心自己的发展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便“关上”国门,自闭不出,这是极其错误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倘若“闭门造车”,心怀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只能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习近平主席向2023年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时强调,“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将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各国开放合作提供新机遇。”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各国、各组织也应当敞开“胸怀”,深入扩大开放,共同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推动优势互补就是把各国、各组织自身的优势转化为大家共同发展的优势。“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中,有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自身开发力度、开发能力不足,有的国家市场空间广阔但自身产业结构单一、供给能力有限,有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富裕但工作岗位缺乏……推动优势互补便可以发挥中国和各合作伙伴的优势,弥补相应的不足,形成发展的合力。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带来了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我们应当主动作为,把握时代机遇,直面多重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奔赴“光明未来”。(周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