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体教融合大有可为

  大运会,是成就我人生梦想的重要舞台。2005年,还是一名清华本科生的我有幸参加了伊兹密尔大运会,出征男子100米比赛。出发之前,我特意查了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短跑比赛中国选手的成绩,发现名次都不算高。我给自己定下了“跑进前八名”的目标——当时,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成绩,以至于我都不太敢向人提起。试训时,面对别的国家选手轻蔑的眼光,我心里暗暗较劲,一定要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可以!”

  带着这样的信念,一枪、两枪、三枪……我的竞技状态越来越好,突破原有目标,一路闯入了决赛。还记得决赛那天,我站在跑道上,整个人仿佛处在真空中,听不到任何声音,只能看见场内的灯光在闪。枪响,我一马当先跑了出去。跑到50米左右,我感觉到有人追了上来,腿上因旧伤也有些发紧。稳住!我压住节奏继续跑。70米,身后已经没有了对手追逐的风声。终于,我第一个冲过了终点!那一刹那,我整个人都是懵的。直到一面国旗从观众席中飘下来,我才像回到了现实世界。欢呼声、掌声中,我披着国旗在赛场大喊:“我是中国选手!中国人也能拿到百米的世界大赛冠军了!”

  从2001年北京大运会,到2011年深圳大运会,再到此次成都大运会,在这20多年时间里,大运会与中国大陆几乎每十年就相约一次。大运火炬在中国的每一次点燃,都标志着中国国力和发展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国民体育参与度、城市市容市貌等硬件设施和精神财富多方面的进步,也向世界展示着一个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国城市形象。

  “失去体育的教育不完整,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这每一次点燃,也都是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节点。2005年我参加的伊兹密尔大运会,是我国首次由教育部组团参赛的大运会。在我心中,除了“零的突破”外,我获得的大运会金牌更大的意义就在于,我是完全在学校运动训练体系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运动员,这也是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见证与标志。

  历经18年发展,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人才从校园孕育而生。本届大运会,清华大学牵头负责田径和男篮两个项目的组队和参赛任务,共有1人担任官员、2人担任领队、9人担任教练、30名学生参赛,参赛项目和人数均创新高。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学生胡朕卓还担任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清华大学2023级新生苏翊鸣与另外7位优秀的青年代表共同成为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旗入场的执旗手。这些都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的重要成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需要意识到,未来体教融合还有更大的空间有所作为。我一直在思考,在高等教育体系里培养所有高等级运动员是不可能的。我们还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分析所有项目,研究哪些项目可以放在高校走高等教育培养路线,哪些项目适合放在职业教育里面,哪些项目适合回到传统的国家队培养,以精细化的顶层设计助推体教融合之花愈发绚烂。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