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经常头晕,29岁男子遭遇“大脑杀手”

  29岁的章先生在江苏一家公司工作,自5月起他常常感到头晕,起初以为是工作繁忙出现了颈椎问题,并未引起重视。近期突然右侧额头出现“跳痛”,还波及了右侧后脑勺,持续了近一周无法通过休息缓解,章先生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核磁共振检查和一系列影像检查提示,章先生可能患上了胶质瘤,这让章先生一度无法接受。经过推荐,他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尤永平教授处就诊。

 

尤永平教授团队应用微米手术显微成像技术


  小伙患上胶质瘤,可能是家族性遗传

  尤永平接诊后,对章先生完善了头颅的相关检查,影像提示章先生右侧额叶占位,证实了此前的诊断,考虑是胶质瘤且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考虑到此肿瘤导致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出现左移,肿瘤已侵袭了附近组织,尤永平建议章先生尽快进行手术。

  面对章先生的疑惑,尤永平解释,被称为“大脑杀手”的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具有高致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根据恶性程度不同,常分为1~4级,1、2级为低级别胶质瘤,3、4级为高级别胶质瘤。近年来,脑胶质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以胶质瘤为多发的神经肿瘤出现年轻化趋势,已成为青少年肿瘤首位死亡原因。

  对于病因,尤永平表示目前学术界认为可能与基因和环境有关,但尚不明确。在询问了解后,发现章先生的母亲曾在一年前也被确诊为脑胶质瘤,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所以章先生此次患病是否与家族性遗传因素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明确。

尤永平教授在手术中


  医生装上“瞄准镜”,成功“狙击”肿瘤

  尤永平表示,大多数胶质瘤是侵袭性生长,病变边缘不清,手术医生在手术时,凭显微镜观察、超声或神经导航等技术引导进行操作对于边缘的判断还存在局限性。盲目扩大切除范围很有可能影响患者功能,因此往往肿瘤难以实现完全切除,术后易复发。如何让手术更精准,成为努力突破的研究方向。

  目前该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在术中快速鉴别肿瘤的临床研究,采用微米手术显微成像技术,相当于为手术医生装上“瞄准镜”,可以让手术视野放大1000倍达到“细胞级”!只需判别视野中的异形细胞组织,即肿瘤细胞,手术切除这部分区域组织,保留正常组织即可。而整个染色、判别及切除的过程仅需数分钟。该技术可快速清晰地在术中识别肿瘤侵袭范围,进而提示医生确定扩大切除的边界,做到最大化安全切除肿瘤。

  近日,章先生选择接受手术,手术团队在其右侧额部弧形开切口,术中通过导航及超声标记肿瘤边界,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完整切除。之后尤永平在瘤腔内进行染色剂染色,并用“瞄准镜”——手持式细胞显微镜全面探查脑肿瘤切缘情况,仅用时3分钟,画面上显示已被染色的细胞结构,其中有细胞密度高、核异形的情况提示肿瘤细胞存在,说明边缘仍有异型细胞残留。手术团队继续对残留部分进行手术切除,切除后再次进行手持式细胞显微镜的复查,未发现明显异型细胞,确认已达最大安全切除标准。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功能障碍,最终病理为4级胶质瘤,目前正在行放化疗。

  新研究未来可造福更多患者

  尤永平表示,如何尽可能地提高胶质瘤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是全国脑胶质瘤同道一直努力的方向。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运用该项技术开展20多例胶质瘤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结果,接下来还将继续开展多中心推广。此项研究将有望弥补术中导航、术中超声、术中MR等技术的短板,以接近组织病理学的标准判别术中有无残留肿瘤,实现手术超越“影像级”,达到“细胞级”的精准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通讯员 侯雨萌 张军霞 现代快报+记者 刘峻 通讯员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