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
辽宁省拿出硬招实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联系服务群众优势,激发农村改革活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目前,全省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近日,记者赴辽宁省进行了采访。
“村委会两间房,里面空空如也。村民院落破旧,道路坑坑洼洼……”来刘家窝堡村的第一印象,宋楠楠至今难忘。
宋楠楠是沈阳市人社局派驻康平县二牛所口镇刘家窝堡村的第一书记。如今的刘家窝堡村可是大变样了,村部干净整洁,直播间热火朝天,“儿童驿站”里留守儿童认真听课,“古稀老人照料站”内老人们欢声笑语,还成立了种植、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社。
“关键是村里有了产业,集体有了收入,党组织有了力量。”宋楠楠说,这几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做起了农产品直播。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农产品畅行天下,全年电商销售额达100万元。村民腰包鼓了,人均收入翻倍了,村集体有钱了,村里各项事业也办起来了。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要保障。辽宁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通过选优配强干部、联合协同发展、强化引领扶持等综合施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选优配强头雁,激励担当作为
巨幅“稻田画”在大地上描绘出斑斓画卷,孩子们在田间花丛嬉戏……这里是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大孤柳村,有源远流长的锡伯文化,有火爆全网的“稻梦空间”。
在大孤柳村,两位书记配合默契,一起为村子发展做谋划、把方向。一位是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忠,他是地道的锡伯族农民,也是“稻梦空间”企业创始人。
“我的企业是从村子里长出来的,自然要让村子富起来。”2021年,作为“能人”的张爱忠接受组织安排,担任大孤柳村党支部书记。
怎么富起来?张爱忠想了不少办法。自然村单家村1/3的房屋闲置,如何盘活?村集体合作社租赁农民宅基地,再以合作社名义与企业合作,发展文旅项目,民宿、餐厅、油画馆、漫画馆、村史馆……这个项目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
还有一位是驻村第一书记姜奇。姜奇爱和村民唠家常,“唠着唠着就知道乡亲们所思所想”。听说村民愁农产品销路,姜奇就琢磨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自己当起了主播,闲暇时还当起送货小哥。这几年,他帮助村民卖出葡萄1.6万余斤,地瓜7万余斤,大米10万余斤。
“选好带头人事半功倍。”沈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农村基层党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的干部选出来;同时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全员培训,实行派出单位与帮扶村责任捆绑,积极帮助协调政策、资金和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履职。
在辽宁各地,“头雁工程”都在扎实推进。抚顺市已连续20年实施以“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为基础内容的“三向培养”工程。2018年,“三向培养”工程升级换代,新增了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或产业带头人的中级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成乡村振兴领军人物的高级培养目标。铁岭市开展“富民强村头雁领航”行动,优选带富本领强、有情怀、有本事、有业绩、有认同、有活力的“一强五有”村党组织书记,并组建市县两级“头雁联盟”,形成“雁阵效应”。
组织“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关系干部“干什么、怎么干”,辽宁注重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必考项目,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必述内容,推动各级党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上工作议程、紧紧抓在手上。
联合协同发展,结对共同致富
“联合党委真管用!把菜农果农联合起来,既找销路,又找专家指导。最直观的,就是收入翻倍了!”开原市庆云堡镇的合作社成员张建发说。张建发说的“联合党委”,指的是庆云堡镇果蔬产业联合党委。
2021年,铁岭市出台《关于建设产业联合党委的指导意见》,按照地缘相近、乡俗相通、产业相连、资源互补的原则,将党建力量扎实、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村作为组建中心,吸纳周邻产业相同或相近的村组建产业联合党委。
联合党委,关键在于“联合”。庆云堡镇果蔬产业联合党委, 将村班子带动能力强、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老虎头村作为组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和两家合作社,由镇党委副书记王明兼任联合党委书记。
“联”出了好效果,解决的都是以前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种植技术差的问题,请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当顾问;面对疫情期间草莓和蔬菜出现的滞销问题,联系当地大型商超、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把方向、落决策、抓协调、强服务,党组织是来搭台的,也是来解决问题的。”王明说。
走进大山深处的抚顺市抚顺县后安镇郑家村,圆柱状的菌袋整齐地摆放在田间,肥嘟嘟的黑木耳从菌袋四周的小孔探出头来,农户们穿梭其间采摘、分拣、晾晒,忙碌而有序。
“今年我们又摆放了100万段木耳,占地100亩。”一见面,后安镇食用菌产业联合党委副书记侯清林就打开了话匣子。和木耳打了10多年交道的他,已经培养了技术型生产人员30多人,小木耳圆了他致富梦,更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
“我是侯书记的结对户,他借给我启动资金,帮我建设发菌室,平时遇到问题随时能问,种木耳我心里踏实。”村民徐国防看着长势喜人的木耳,喜上眉梢。
结对,指的是以党员致富骨干为主体,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结对帮带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党群共富责任区一般由3—5名党员致富骨干和若干群众组成,由1名党员致富骨干担任责任区负责人。
如果说联合党委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话,党群共富责任区就是把党员聚在责任区上。近年来,抚顺市依托网格、党小组和村内产业规划,划分党群共富责任区1676个,参与党员致富骨干5474人,引导鼓励全市5323名新时代“三向培养”对象和555名驻村干部积极参与,组建了雷锋党员带富队609支,累计帮助4000余人解决了种植养殖技术、春耕备耕、购买农资等问题。
成立联合党委、划分党群共富责任区,是辽宁省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的积极探索,目的是通过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同时建立健全集体与农户、农事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纽带,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真金白银扶持,确保规范运行
走进沈阳市康平县东升村龙旭种植专业合作联社,院子里整齐停放着20多辆拖拉机、旋转犁、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杂粮加工生产机发出震耳轰鸣,务工村民忙个不停。翻开东升村的村集体经济账单,“2022年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10万元,村集体账上余额达300万元。”
可就在2016年以前,村里的固定资产就只有村部和广场。“变化如此大,离不开最初那20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赵龙说。
2016年,东升村作为辽宁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获得了200万元奖补资金。
“这么珍贵的补助,必须用在刀刃上。”赵龙暗下决心。很快,东升村成立了康平县龙旭种植专业合作联社,一步步走出一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生产工具很重要。”合作联社经过调研,决定把资金用在农业生产规模化上,买农机!“经过这些年发展,我们从土地深松、免耕播种,到无人机防治病虫害、机械化收割等环节,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为外村提供服务实现增收。”赵龙说。
一些村集体有思路、有想法,但苦于没有第一笔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6月,铁岭市昌图县金家镇黄酒馆村的绿色生态养殖合作社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或站或卧,悠闲地晒着太阳。
“养牛还是要点投入的,轻易不敢下决心。”村党总支书记张海民回忆起几年前的决定,“扶持资金给了我很大信心。”
2018年,黄酒馆村两委班子成员以“村社合一”模式创办了养殖合作社,整合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200万元,村党员干部带头入股资金200万元,农民入股资金160万元,开始发展肉牛产业。
如今,黄酒馆村班子强了、债务没了,存款达2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7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
2016年至2018年,辽宁省每年确定200个试点村,每村投入扶持资金20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由于试点效果突出,2019年,辽宁省开展“集体经济千村示范”建设,每年在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基础上,省本级拿出3亿元,择优扶持约1000个村发展集体经济,每村补助资金总额不低于50万元。2021年起,又将财政扶持村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100万元,示范推动各地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辽宁省累计投入24.35亿元,共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3620个。
“扶持资金要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好,也要管好。”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省级层面对扶持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实行动态监督和档案化管理,每年对2019年以来全省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过一次“筛子”,重点看资金是否拨付到位、项目建成是否实施验收、项目是否纳入“三资”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绝不含糊,逐一列出清单,制定整改措施,确保集体经济项目规范运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