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把工作落细落小、注重点滴之功是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外在体现,也是决定一个人做事质量高低、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不弃微小方成其大,这是辩证法,更是事业观。
小节不纵,则大节无亏。小节之中有政德,“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现实中,不少干部倒在对“大节”“小节”的认识误区中,认为“出点小问题是难免的,但只要干事业就‘大节不亏’”,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殊不知,从来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丢了“清政”,何以“有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党员干部须涵养“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的慎初意识,对标榜样模范、先进典型,及时抑制思想上的“小倾向”,刹住作风上的“小问题”,杜绝行为上的“小任性”,做到小节愈拘、大节愈谨,小节愈持、大节愈彰,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小处不疏,则大局难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论干什么事情,仅从大处着眼,重视宏观上的战略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小处着手,把握微观上的细节本质,否则容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抓小处,需要的是党员干部一叶知秋的敏锐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一般化,只会掩盖问题、事与愿违。值得注意的是,抓小处也不能失之偏颇,眉毛鼻子一把抓。在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等事情上,须牢牢牵住事物发展的“牛鼻子”,找准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紧抓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点,争取以“小杠杆”撬动“大资源”、“微实事”推动“大进展”,实现“点睛之妙”盘活全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事不怠,则大事可成。从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一一建档立卡,确保精准脱贫一个都不能少,到建立河长制、使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守护绿水青山……善做小事、善做具体事,是共产党人讲认真、负责任的体现,小事之中有党性、见初心。群众的一桩桩小事,融汇成国家、集体的大事,小事处理得好,大事才能守得住民心。这其中需要的是党员干部对待小事有定力和耐心,做到小事不嫌小,小事不厌烦。只有不含糊、不将就,扑下身子实干,把关乎民生的堵点痛点难点一个个化解,把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揽子小事办好落实,才能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开拓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