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陈 晨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擘画了国家水网建设的宏伟蓝图,对推动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从时间上看,我国一年中六至七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的三四个月内。从空间上看,北方地区以占全国18%的水资源量,支撑了64%的国土面积、64%的耕地、46%的人口和45%的经济总量。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出现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此外,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及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纵横交织的自然河湖水系网络,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天然条件,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水问题的复杂性和治水的艰巨性,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对此,《纲要》提出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明确了构建国家水网之“纲”、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打牢国家水网之“结”等主要任务。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当前,广袤大地上,一座座水利工程建设正酣,国家水网建设进一步提速,引江济淮二期、引汉济渭二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建设,西藏拉萨旁多引水、福建金门供水水源保障等水网工程开工建设,云南滇中引水二期、河北雄安干渠等一批水网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水网的建设是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要加强组织实施、政策保障和科技支撑,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细化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开展国家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纲要》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高质量推进国家水网建设,通过联网、补网、强链,加快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3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