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激励我省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
知行合一,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寄语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殷殷关怀暖人心,谆谆嘱托鼓干劲,总书记的回信让江苏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倍受鼓舞。在江苏高校的28个科技小院和更加广袤的田野上,一个个科研团队挥洒汗水,甘愿“自找苦吃”,致力于让每一亩土地都有科技支撑,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秧好一半谷”,眼下水稻育秧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扬州大学海安稻麦科技小院的博士生时强正抓紧时间与合作的稻农们交流,既要收集关于育秧技术的问题,也要配合导师做好新技术的现场应用讲解和推广示范,靶向对接农户需求,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科技小院就在田间地头,相当于搭建起农民身边的农技服务站。我们希望通过基地核心区域示范、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专业人才指导培训等方式,让新技术新品种更好更快推广落地。”海安稻麦科技小院负责人、扬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魏海燕告诉记者。
“总书记的回信,对于科技小院的每一位成员来说,在欣喜的同时更深感责任重大。小院没有围墙,就是要牢牢扎根于当地,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种,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贡献一份力量。”魏海燕说。
“小费,你又来啦!现在什么品种的稻子最好吃啊?”近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费立伟第三次来到如皋水稻科技小院,周边的农民纷纷跟他打招呼。大家和费立伟已经很熟悉,经常来试验田“取经”。
早上6点多下地干活,中午忙的时候就在田埂上吃个饭,作息和当地农民无异,费立伟在科技小院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是我省第一个科技小院,从2010年起至今已累计培养31位研究生。水稻科技小院负责人、南农大资环学院教授郭世伟介绍,在实践中,小院带动周边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秀才”,团队还联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嵌入式”培训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2022年,团队成功研发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的育秧基质,目前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进行大面积试验。
小院里结出科研“大成果”——
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既可以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也为农业人才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阵地,让更多青年人才在田间深造、成长,为科技助农注入青春活力。
随着气温升高,在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黄瓜科技小院里,扬州大学黄瓜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博士生宿莉忙得满头大汗。除了做科研外,她只要有时间,就会为种植户吊绳引蔓、解答疑问,向他们解释雌雄花诱导和坐果等技术的要点。
在宿莉的手机里,有不少她特意存下的种植户为黄瓜“蘸花”的照片。宿莉告诉记者,在黄瓜生产中,农民要用膨大剂蘸花,使黄瓜坐果发育成商品果,花费大量劳动成本不说,也让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抵触。“我的研究课题由此而来,致力于让黄瓜不经过授粉受精就直接发育结实,减少种植户劳动强度。”
宿莉说,正是在科技小院这段时间的经历,改变了她对所学专业和农业领域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当我和工作人员沟通交流黄瓜生产、制种中遇到的一些产业问题时,我深切领悟到专业学习的意义——解决生产问题是重点,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要义。就算吃苦,也感觉甜。”
在吴江蚕桑科技小院,果桑园、养蚕室、实验室分布各处,绵延千年的蚕桑丝绸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司马杨虎表示:“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对我们所有学农人的期望和鼓励,科技小院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将厚植学生爱农为农情怀和培养吃苦精神,与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机结合,努力为我国蚕桑产业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懂理论、有技术,能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科技小院里,有农学师生们深耕农业的身影。在更广阔的乡村振兴舞台上,更多青年在兴农路上奋力追梦。
在盐城市亭湖区南阳镇自然村的农田里,鲜食玉米即将进入拔节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的“玉米博士”,正在田间地头给当地农户讲解斜纹夜蛾和黏虫绿色防治技术,为丰收保驾护航。
在江苏省农科院,这样高学历、年轻化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共有48支,成员平均年龄34岁,博士占比98%,服务覆盖全省52个农业县(区)。“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队员说,“作为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的先锋队,我们要发挥青年人敢闯敢干的特点,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更多的青年学子们正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广阔的乡村大地。南京大学地球工程与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生艾山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话,让自己进一步领悟到知识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以及青年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从事地质工程研究的青年学生,我要在学好专业知识之外,将所学运用于农业强国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7月,新一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即将踏上前往青海和新疆的行程。“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支教团团长、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智慧农业方向大四学生邹胡健表示,“这次去青海,让我有机会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我将努力给当地孩子们带去更多新鲜的知识,在支教的同时让自己融入乡村振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