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土壤作论文纸 田野写青春诗

  【观察者】

  作者:王春丽(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农业经济等)

  土壤孕育生命。土壤的性质不同,决定着它的培育生产方式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性质种类繁多,除了大量健康肥沃的土壤,红土、沙地、盐碱地等特殊土壤也分布广泛。如何利用好特殊土壤的性质,让这些土地上的作物更丰产丰收,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质量,关系着粮食安全国家大计。

  在推进乡村振兴及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程中,有一大批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挖掘各类土壤的潜力,在特殊土壤上种庄稼,他们研究土壤、利用土壤、改良土壤,是与土结缘的科研人、逐梦沃野的新青年。

  他们有的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土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区位因素进行“量身定制”,在贫瘠的苏打盐碱地上种出油菜;有的用青春按住黄沙,在沙地上开启了“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发推广之路,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减少了虫害;有的钻研盐碱地治理,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治理技术与方式,拓展了盐碱地利用发展空间;有的专注于红壤改良,通过在试验田中不断总结经验,与土壤酸化打了一场持久抑制战;有的把最美芳华献给黑土地,为了让一些地方“瘦”下去的黑土地“肥”起来,用科技实现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人多地少,红土、沙地、盐碱地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能成功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就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当代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勇担大任、敢于作为,与“不起眼的泥巴土壤”结下不解之缘,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用实干舞动青春的风采,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这些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怀揣自己的专业理想投身于最质朴的土壤研究,在广袤的土地上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用心中的热爱看护宝贵的土地,用踏实的奉献守护大国的粮仓。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扎根贫瘠之地,在遏制土壤退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不仅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久久为功,通过不断改进方式方法,通过“爱土”“用土”“改土”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他们琢磨着技术路径,奔走于田间地头,既能在田野调查中收集样本与数据,又能在实验模拟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努力破解土壤治理的技术瓶颈。他们的成果不仅为土壤保护构建了技术体系,也为土壤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从贫瘠地到丰收田,从“农业荒漠”到“生态粮仓”,这些青年人的奋斗故事让我们感动。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了生力军,也看到我国土壤科研后继有人。他们深入田野展开调查试验的劲头,攻克土壤科学研究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识,生动诠释了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担当。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业,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在土壤。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已搭建,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对此,我们殷切期盼有更多新时代青年走到田间地头,深入土壤科学、土壤农业、土壤健康等研究,探索土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的内在联系,坚持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把青年科研工作者与土壤的深厚情谊演绎在农业发展大舞台上。

  新发展理念催生新开发思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如今土壤治理已经从单一治理走向分类开发的新路。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土壤治理重任在肩,希望广大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加快转变思路,加强学科交叉和协同发展,将土壤开发治理与选种育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通过土壤的综合开发利用提升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本期选题支持 陈鹏)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5日 12版)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