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6日消息(记者李思默)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目前已进入全面收官阶段。从2020年5月至今,近三年来,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各地深化普查成果应用,助力隐患治理,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江西九江瑞昌市是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区,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时有发生。瑞昌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陈卫国介绍,2020年,瑞昌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共普查出372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
陈卫国:我们把这372处地质灾害点分成四个等级,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这些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
近三年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目前我国已探索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普查应用成果。
福建晋江市陈埭镇位于泉州湾湾底,历史上受台风风暴潮和海啸灾害影响严重。通过此次普查,晋江市全面摸清了121公里海岸线海洋灾害基本情况,把陈埭镇海岸线纳入风暴潮防御区,通过种植2912亩红树林有效降低台风风暴潮的影响。
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矿产科科长王玉志:红树林大概经过3~5年基本上就会成林,成林后对抵御台风暴潮能够起到消浪、缓流、促淤作用。它的消浪系数能够达到80%以上,缓流作用明显比光滩强。
目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任务已全面完成,国务院普查办正在协同各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推进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
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副司长袁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国、省两级评估区划成果的完善和审核工作,同时推动市、县两级完成相应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