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一段有关“让修鞋、配钥匙、修自行车”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群众生活的发言迅速登上网络热搜,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发言人表示,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质量提升类业态。
“小修小补”里有人间烟火,更是关系百姓生计。楼下奶奶裁衣一流,早上打完招呼,中午就能拿新衣裳。隔壁的爷爷整天拿锉子对着皮鞋底使劲。再远一条街,有摆着琳琅满目零件的修表店、开锁店……这是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当下,城市化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商业的发展越来越繁荣,修拉链、补胶鞋、换伞布、磨剪子、抢菜刀等老行当似乎都从人们身边消失了,赶上拉链不好拉、鞋子开胶了,想找一个修补摊点越来越难。“老爸、老妈,我们去哪儿修啊”的烦恼,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
城市生活,既需要有质量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有接地气的生活服务。2021年起,我国陆续在多个城市进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今年3月初,“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全国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补衣服、改裤脚、订车票、找家政等服务一应俱全;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大街的金瀛便民超市里,修鞋摊、修钟表的摊位颇具人气,为居民构建起熟悉、亲切的便民生活圈。既增加了手艺人的收入,也给百姓生活带来方便和实惠,是真正的民生工程。
“小修小补”里藏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强总理也说过,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解决民生问题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从回应“针头线脑”等具体实在的“急难愁盼”开始,把这些“小修小补”融进群众的生活里。近年来,江苏如皋白蒲镇利用容得下、不占道、不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的公共“边角料地”,设置免费的摊点200多个,这些摊点实用、简单,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要更加规范有序。各地在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生“治”慧,找准群众需求和基层治理的“结合点”,既要让更多的“手艺人”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也要把市容秩序打理得井然有序、干净顺畅,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