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在南通,700多万人口中每3个人就有一名志愿者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莹 严君臣)“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颗星……”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江苏南通,这曲《莫问我是谁》人人会哼,户户传唱。但行好事,莫问是谁——是流淌在这片江海大地上的大爱基因。

捐资助学不留名引发全民效仿的“莫文隋”、“慈善双雄”吴锦泉和胡汉生、走出7000多公里“爱心邮路”的137名乡邮员、海安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精神文明之花长盛不衰,孕育出崇德向善生生不息的力量。

2003年,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获评当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莫文隋”“爱心邮路”等相继被中宣部作为全国精神文明重大典型。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如今在南通,700多万人口中每3个人就有一名志愿者。

△“磨刀老人”吴锦泉 王俊荣 摄

但行好事“莫文隋”

2月4日,南通市区一辆宝马车坠河,驾车路过的男子义无反顾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与另一位好心人合力砸碎挡风玻璃成功救人。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火遍全网,也让江苏南通再次以温暖的形象出圈。

英雄不留名。营救结束后,两人默默离开了现场。当相关部门几经辗转找到他们时,两人都十分低调,表示只是举手之劳,做了应该做的。

“莫文隋”——是“莫问谁”的谐音。二十年来,以“莫文隋”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是“雷锋精神”在南通的生动实践和时代映像。

1995年3月,原南通工学院的一名贫困学生意外收到一笔100元汇款。此后,这笔署名“莫文隋”的资助款每月都会寄来。

当地一度发动了在全市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并唤起了全民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捐助孤儿院的“吴铭”,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以及“任友情”“栾馨仁”等层出不穷,行好事不留名在南通蔚然成风。

1998年3月31日,“全国学雷锋月”最后一天,一个“好人组织”——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应运而生。聚沙成塔、涓滴成河,20多年间,江海志愿者遍布南通城乡,从首批的34人,发展到现在251万人,每3人中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南通全市拥有6648个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服务总时长超过2亿小时。

从此,镌刻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江海大地生根开花。

△刘宏燕(左二)在做志愿服务

凡人善举绘就文明底色

向善的种子,其实早早地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百年前,先贤张謇办实业,兴教育,倡导“做一分是一分”“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的草木精神、牛马精神。

但行好事,莫问是谁——当乐善好施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念,当凡人善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真善美便在一个城市遍地开花。

弓腰扛背、栉风沐雨,他们为远方的陌生人带来生活的希望——14年间,修车老人胡汉生辛勤守着数平方米小摊,把修理自行车赚来的10多万元血汗钱,全部捐出来做善事。如今已经年过九旬的吴锦泉,多年来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为人磨菜刀、剪刀。用汗水换来的一枚枚硬币,他悉数积攒下来,一次次为汶川、玉树等灾区捐款。

倾尽所有,以心换心,他们无私奉献自己,为他人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在敬老院的16年间照顾83名孤寡老人,资助21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50多年来,江苏最美志愿者刘宏燕把做好事当成了生活。她牵头组建了海安市鸿雁志愿服务大队,带领1000多名志愿者学雷锋、做好事;如东县城中街道办事处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沈亚秋,像对待自己亲生父母一样,20多年来悉心照顾着公公婆婆、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丈夫的伯父伯母三对老人。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来临,更多的凡人善举为人所知晓。拾捡前车垃圾的最美车主朱盼盼、在寒风中徒步5小时将捡到的手机送去派出所的拾荒老人张大成、通过电话救人的120接线员庄林林……一个又一个来自南通的名字登上热搜,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凡人善举,让网友们从感动到群起效仿,也正是这些生活在身边的“你我他”,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截至目前,南通共有9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2人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4人(组)登上“中国好人榜”,275人(组)登上“江苏好人榜”,累计当选“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如皋“泰慕士爱心妈妈”

大爱微光成燎原之火

随着时代的发展,“莫文隋”也由一开始的“但收关爱,莫问是谁”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距离江苏南通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第11批海安宁蒗支教团的20位名教师扎根在这座高原小城,支援当地教育事业。从1988年至今,海安先后派出228名教师、310人次,从黄海之滨奔赴彩云之南,他们克服远离家乡、高原气候、语言障碍等各种困难,守在滇西小城的三尺讲台上,硬是把这个高考常被“剃光头”的地方变成当地的教育强县。

这持续30多年的支教接力,改变了山区孩子们的命运。在民族中学连续毕业的四届“海安班”学生中,有4人考取清华北大,一半以上被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名校录取,一本达线率超过95%。支教教师群体也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薪火相传,爱心的接力棒一代代传承。如皋有这样一条“爱心邮路”,自1998年以来,如皋137名乡村邮递员,在7300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结对帮扶了300多位孤寡老人;如东税务“爱心妈妈”团队,自1994年起,对身处困境的儿童从经济上资助、生活上帮助、成长上扶助,累计资助700多万元;南通出租总公司“珍珠黄”爱心车队每年准时集结,采用“点对点”、街头流动、临时应急等3种组合模式,为出行不便的考生提供志愿服务。

在“好人文化”激发下,对善心美德的崇敬追求,在江海大地遍地开花。一个个爱心团队、公益组织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组建起自己的爱心“品牌”,全市各类典型参与各类公益组织的人数占比在70%以上。

新时代的“南通莫文隋”们,已成为南通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人文名片”和“文明标签”,焕发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好人之城”的“永动力”

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做起;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再到百万大军。“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已如星星之火,播撒在江海大地的各个角落。仅仅去年,南通全市新增志愿者人数达2.7万人,开展志愿服务18.06万场次,服务群众1594.89 万人次,服务时长达4839.49万小时。

2022年7月4日,《江海志愿服务驿站标准化建设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南通以此为标准,推动志愿服务进城乡基层、到百姓身边,并对志愿服务站点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文化设施等区域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全覆盖,绘就江海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一张图”,推动志愿服务向规范化、社会化、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汇聚起共建慈善之城的强大合力。

“每月一区域,每月一接力,每月一主题。”自2021年3月起,南通全市创新开展志愿服务大接力活动,真正把志愿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

海安市在5000多个村民小组全面建立志愿实践点,积极推进“志愿之城”建设;如皋市深耕队伍建设、阵地拓展、项目培育,打造“有志在皋”志愿服务品牌;如东县67个志愿服务交易项目签约,总交易额105.14万元;启东市在全市统筹打造347个“爱心驿站”;崇川区积极探索“一圈两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格局;海门区打造志愿服务联盟,在区、镇层面分别建立慈善分会工作联盟;通州区“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通过小手牵大手,弘扬志愿精神;开发区建立了“莫文隋”志愿文化展示区,定期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等各类教学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50余次,总覆盖人群超20万人次。同时,南通市积极动员全市广大党员主动到所在社区、共建社区进行“双报到”。目前,全市已有58047名机关在职党员赴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

“志愿活动人人可为、处处可为,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尚,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盛慧琴说。江海志愿者,让美德善行融入生活。志愿服务接力跑,不仅跑出一道道文明新风景,更把“软功夫”转换成“永动力”,带动南通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全力追赶超越,让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