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五年成就、复盘去年工作,描绘未来五年愿景、勾画新一年目标,为新征程开局起步划重点,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信息量超大,很多数字、表述内涵丰富。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搜集、梳理社会各界对报告普遍关注的问题,邀请代表委员回答提问,解锁江苏发展关键词。
突破12万亿元,
硬核实力“硬”在哪?
过去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跨越4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5.5%左右。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2万亿元。
突破12万亿元,江苏的实力“硬”在哪?听听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冀宁的数字解读——
王冀宁委员
回首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江苏干出一份非凡的经济成绩单,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优质经济增量。
第一,创新实力“硬”。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左右、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1400万人,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物联网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五年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这些科技创新的硬核成果,是突破12万亿元的“压舱石”。
第二,开放实力“硬”。江苏连续4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去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11.9万户、较2017年增长74.3%。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领,江苏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5年累计吸引外资127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92家在苏投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三驾马车”实力“硬”。投资方面,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760亿元、带动有效投资超1.1万亿元,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消费方面,出台“促消费23条”等政策措施,举办“苏新消费”“水韵江苏”文旅消费推广季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4.28万亿元,规模全国第二。进出口方面,进出口总额达5.45万亿元、增长4.8%,实际使用外资达304亿美元、增长5%左右、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三驾马车”同步发力,稳住江苏经济的基本盘。
第四,转型升级实力“硬”。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0.8%、48.5%,特高压设备等7条产业链达到中高端水平。全年新增4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4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年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改造项目、1万家完成改造任务。传统制造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高铁建设,
江苏为什么“跑”得快?
过去5年,高质量统筹城乡区域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成为江苏显著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高铁运营里程达2212公里、居全国前列,苏北迈入高铁时代,“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政府工作报告一一列出加快推进、开工建设以及推动建设的铁路项目,备受关注,值得期待。
过去几年,江苏高铁建设,为什么能“跑”得快?未来,“轨道上的江苏”如何加快布局,哪些城市有望加入“高铁朋友圈”?对此,省政协委员、省铁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常青作了回应——
常青委员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三个字”,加快“三个变”,推动高铁建设跑出加速度:
抢开工,变“规划图”为“施工图”。南沿江铁路一年开工,宁淮铁路从立项到开工仅用7个月,沪苏湖、沪苏通二期、苏锡常城际太仓先导段、北沿江、通苏嘉甬高铁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有力肩负“挑大梁”的铁路担当。
促在建,变“施工图”为“竣工图”。连盐、青连、徐宿淮盐、连淮扬镇、沪苏通、盐通、连徐高铁和沪苏通大桥、五峰山大桥等“7路2桥”先后建成开通,宁盐联络线开通运营,新增铁路里程1356公里,全省建成铁路总里程4204公里,高铁通车里程增至2212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从全国第14位跃升至“十三五”末第3位,“苏北突破、苏中提升、苏南优化”齐头并进。
保通车,变“竣工图”为“运行图”。精准实施“一日一图”“一线一策”,控股铁路图定开行列车421.5对,“蓝暖男”复兴号动车组全国首发,基本实现各设区市到南京2小时通达,积极构建铁路货运体系,开行海铁联运等班列,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新通道,群众出行更为便捷舒畅、物流运输更加畅通高效。
目前,南沿江铁路、宁淮铁路、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沪苏湖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等铁路项目在建。其中,南沿江铁路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即将从“纸上蓝图”变为“地上通途”,预计今年8月具备开通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两会部署要求,加快打造高质量的“轨道上的江苏”。
抢抓项目资金政策机遇、强化要素保障机遇、加强铁路建设政策机遇,全速推进铁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上元门铁路过江隧道,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南沿江城际铁路以及宁淮、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完成铁路建设投资545.3亿元。
运营好全省铁路“一张网”,更好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强化铁路客运骨干功能,用好“一日一图”“一线一策”,优化运输组织和列车开行方案,化解部分线路、部分地区“一票难求”矛盾,更好服务群众高品质出行,升级改造既有铁路货场,规划建设铁路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以铁路为主的多式联运,提升货物运输效率。
目前,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通动车。到2025年,江苏将新增铁路里程约1000公里,总里程达5200公里,高速铁路里程约3000公里,覆盖所有设区市和90%左右县(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轨道上的江苏”,基本实现县(市)高铁通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先进制造业国家队,
江苏为何能占十席?
去年,我省新增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数全国第一,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展现江苏制造业大省的雄厚实力。
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制定落实重点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
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为什么能有十大编队跻身“国家队”?省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总裁助理王郢这样分析——
王郢代表
制造集群,是实体经济的筋骨,串珠成链壮大制造产业集群,决定着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制造集群的发展与壮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有赖于整个产业上下游的长期耕耘,也需要各方发力,通力营造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
当我从报告中听到,我省去年又新增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到10个、居全国首位,感到特别振奋。疫情反复,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压力,能取得这样的突破实属不易。这充分说明,江苏先进制造相关集群的“链主”企业,以及一大批配套型中小企业,都靠得住、顶得上,没有“掉链”,没有“落队”。这也与全省各级政府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工作实、服务准密不可分。在江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引进一家企业,形成一个园区,成就一个集群。这样的发展故事不断上演。
以我们企业为例,专注深耕钢铁行业多年,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新、革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老树”不断抽新芽。
过去一年,我们集团响应省委、省政府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一总部、多基地”战略布局,在淮安投资202亿元,建设年产150万吨精品钢帘线制造基地,生产汽车子午线轮胎骨架材料,包括130万吨钢帘线和20万吨胎圈钢丝。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超200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7800多个。我们力争把这个项目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和装备最先进的钢帘线生产基地,争创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
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加快向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我认为,还是要紧扣“创新驱动”,以“项目带动”推动产业链条由“短”变“长”,产业规模由“小”做“大”,增强“链”的实力与竞争力。
下一步,中天钢铁将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上,走好集群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来说,要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充分利用机器视觉、AI算法等新技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打造“工业大脑”,加快实现钢铁全工序实时智能控制,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碳足迹跟踪,为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碳排放降低、碳捕集提供数据支撑及分析工具。在销售及客户服务方面,积极为下游客户提供绿色钢铁产品,促进全产业链碳足迹追溯,助力绿色低碳;发挥“链主”企业担当,与“集群”上下游携手共进,一同“拼”进国际舞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示范了什么?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改造项目、1万家完成改造任务,去年江苏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9家。
在部署今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培育更多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实融合”,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了什么?标杆工厂在哪些方面堪当“标杆”?省人大代表、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液压阀事业部经理潘红波给出自己的理解——
潘红波代表
江苏去年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9家,作为制造业的一员,我为这样的成绩感到骄傲和振奋。过去这一年,全省制造业拿出“看家本领”,为全省经济的稳与进贡献力量。
就恒立来说,我们已建成3个省示范智能车间,其中高精密液压铸件智能工厂入选省智能工厂试点建设项目。我们毫不动摇地坚守细分领域,持续提升“高压液压元件与系统集成开放”的核心竞争力,成长为龙头企业。通过打造端到端闭环系统,企业实现生产车间远程监控,指令实时调整,科学配置资源,不仅全方位有效管控产品品质,同时覆盖各制造基地的能源管理,实现工业联网、能源联网的“双向联结”。
这几年,在成本上涨的压力下,恒立依然拿出大手笔、大决心,稳步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液压主线,加大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方面的投入,开发基于机器视觉的零部件特征识别等可追溯智能化装配系统,并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材料特性等各项指标与零部件一一对应,实现质量追踪、在线检测与质量管理,努力降低次品率,积极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为江苏高端装备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高品质示范高中,
怎么让孩子学得更好?
教育牵动千家万户。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大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关于今年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表述,受到很多家庭的关注。
如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孩子能上好学?我们请到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
朱卓君代表
长期以来,江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基础教育正处于从“有质量”迈向“高质量”的新阶段,各个学段都拥有一大批高品质的学校,很多高校对于江苏的孩子也青睐有加。
天一中学是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也是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加大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力度,我认为要把握好“高质量”“多样化”“协同性”三个关键词。
什么是高质量?首先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根本任务的高质量,是指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高质量,“高品质高中”所有行为都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体验,要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上学好”,学得好,让他们学习刻苦而不痛苦。我们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持续推动教育“双减”落实落细;另一方面,基于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要迈小步、不停步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天一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已近43年,生态校园建设近28年,聚焦课堂的研究活动坚持了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坚持了14年……拒绝浮躁的心态,拒绝玩概念的伪创新,我们所有的探索都致力于坚守教育核心价值,回到教育的本质。
尊重人的发展,也要尊重人的个性化。高品质高中就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追求,因此,学校办学也是多元化的,每个学校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而不应该同质化。在学校建设中,我们长期坚持生态公园、文化圣园、智慧校园和温馨家园的“四园”理念,努力把课程“种”在校园里,让师生生活在书香里,让孩子们在校园产生梦想。课程和教学也是多样化的,而不应该是标准化、工业化的,我们建设“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等八大课程基地组成的课程基地群,致力于让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就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挑战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高中阶段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成长不是线性的,而是多维的,因此我们家庭、学校、社会要协同起来,大学、中学、小学要协同起来,这也是天一中学继续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推行“三高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依托高校院所、高新企业和高端平台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构建充分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校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中心”,将学校置于三维坐标系的原点,让学生在社会空间中,发展个性,锻炼才能,提升素质,成长为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统筹 孙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