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盐城:沿海绿城 “湿”意栖居!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城市样本

在盐城,湿地是大海沙洲的雄奇壮阔,是苇荡雾霭的清幽氤氲,是湖泽河港的纵横交错,是群鸟齐飞的美妙壮观,更是四季变换中老百姓家门口的湖光水色……

万物共生,诗意栖居。人与自然、城市与湿地在这里共生共融,“国际湿地 沿海绿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共同绘就更加诗意的生活画卷,为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提供城市样本和范例。

11月5日至13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耀眼国际名片,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举办地,盐城的大美形象,再次令世界惊艳。

湿地之城的“奉献精神”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盐城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在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盐城再添一张耀眼的国际名片,取得了全球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最高成就”。



盐城,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在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规模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全球重要性。全市湿地面积76.96万公顷,湿地率达38%,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

“国际湿地城市,盐城当之无愧。世界上很少有城市表现出这样的奉献精神,不仅在当地通过世界遗产地保护湿地,而且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动滨海湿地保护。”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罗克福德第一时间祝贺盐城。



盐城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取舍”智慧,体现在为生态让路,为候鸟腾地的看似“退让”实则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选择。

湿地丰富,人口密集,人与自然的矛盾难免,而巧解这一命题,处处闪耀智慧之光。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申遗,成为全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自然生态保护提供了全新的“中国经验”。

为了保护湿地,盐城放弃了已经得到国家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100万亩滩涂的围垦计划,将这些区域作为麋鹿和鸟类的栖息地严格保护。这一做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申遗成功后,盐城从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投入百万元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成功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高地”,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盐城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黄海湿地生态修复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为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城市打造一片候鸟家园,盐城成为国内首个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写入党代会报告的设区市。

从完善制度设计,到健全保护管理体系,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扎实有效的生态行动,盐城湿地保护驶入“快车道”: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着力打造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为每年经此停歇的数百万只候鸟让地留食,留足空间。

在这里,鸟儿感受到来自人类的巨大善意。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个乐居家园。一曲曲人鸟和谐共处的动人乐章,在盐阜大地奏响。



城市与湿地共融共生

草木繁茂,水清鱼肥,候鸟期至,无数的生命脉动诠释着湿地的美好。

鸟儿留恋停留,城市绿色呼吸,市民爱惜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共同绘就了“国际湿地城市”盐城靓丽的生态底色。

翻开盐城的“湿地图鉴”,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大纵湖国家湿地公园……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市级湿地公园,51处湿地保护小区,共同点亮了这座城市一个个靓丽的生态地标。



湿地,让城市有了更多呼吸空间

罗纹鸭、黑水鸡、“鸟中活化石”震旦鸦雀……当前正值候鸟迁徙季,110多种、超过十万只候鸟来到大纵湖湿地,数量和种类都创造了历史之最。

近年来,大纵湖湿地大力实施退渔还湖、渔民搬迁、水上拆违等系列工程,增强西部湖荡湿地生态和碳汇功能,再现了“百万水鸟飞平湖”的壮丽景观。

既还湿于鸟,亦还绿于民。聚焦生态治理与保护,盐城举棋落子于碧水河湖之间,积极实施退渔还湖、引江入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湖荡湿地保护工程。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内,湖清水绿,鱼鸟欢歌;十年系统修复,阜宁金沙湖从曾经的废矿水塘变为碧波浩渺的生态景区……



城市,也为湿地注入更多新的生命力

水在城中,城在景中。如今的盐城,高楼林立间觅得绿色河湖,丛林掩映中藏着幽静步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在享受湿地带来的绿色空间时,也将保护湿地的理念刻进了心里。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历史文脉与河滨风光彼此赋能、交相辉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规划引领、流域治理、水岸同治”原则,全面开展“三河”(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通榆河)全域整治,重塑水乡生态,绘就盐城水韵之美。

走进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沉浸式地感受黄海湿地的秘密和故事;毗邻的盐城湿地博物园内,水光潋滟、万物茂盛,丰富的多类型小微湿地,让人切实享受湿地带来的绿色空间。

为了让更多人亲近湿地、走近世遗,盐城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并建设湿地博物园。随着系列中小学湿地教材的编写,世遗进百所高校、黄海湿地少年营等活动的开展,保护生态的种子也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百川归海”的内涵延伸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大会期间,宣布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地设在盐城。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有着深深的盐城烙印。今年1月10日至11日,首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召开,该会议由盐城此前已连续举办四届的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升格而成。



对即将在盐城举办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充满期待,并用成语“百川归海”阐释了论坛主题。

“我欣赏‘百川归海’这个中国成语,因为其不仅有所有河流都将流向大海的字面意思,在更深层面上,这意味着我们都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那就是保护我们的自然世界。这非常适合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主题。”布鲁诺·奥伯勒说。

珍爱湿地,就是守护未来。候鸟全球迁徙,难分国界。保护湿地,同样难分国界。

“在世界自然遗产及滨海湿地保护方面,盐城开展了持续深入富有建设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成果。”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高度评价了盐城的贡献。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举办和建设,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支持,正日益成为促进国际生态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自然资源部愿意积极支持将全球滨海论坛打造成为导向清晰、参与多元、行动有力、产品丰富的滨海生态领域全球合作平台。”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主席、全球滨海论坛国际筹建工作组主席章新胜介绍,筹建工作组力求将全球滨海论坛建设为知识共享的交流学习平台,以促进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修复。同时,通过推动地方、国家和国际上的共同努力,切实履行国际承诺,保护滨海生态系统,支持国家、地方政府及社区找到滨海湿地保护的新路径、新方法。



向海生长,和谐共生,绿能澎湃。以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为契机,盐城将积极响应国际湿地公约等全球倡议,巩固好生态环境这个最大发展优势,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为“美丽中国”版图增添一片绚丽的风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殷殷嘱托,责任如山。盐城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努力以盐城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