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不怕我们占便宜”
——红桥区搬离棚户的“老姐俩”想这样说……
这是红桥区普普通通“老姐俩”的故事。她们一个63岁,一个55岁,素不相识,却都曾蜗居在“一下雨就灌篓”、穿过泥泞的小巷去“等候、共享”公共旱厕的“老红桥棚户区”。现如今,她们却又和她们的老街坊一样,无一例外地“上了楼、用上了暖气、跳起了广场舞” ……
在社区活动室、在滨河公园,她们和记者唠起了家常,说起了往事,也谈到了刚闭幕不到一个月的党的二十大,用她们自个儿的话在用心解读着:是谁,让幸福来敲了门?
子牙河滨河公园
和苑绵和园75 : 西于庄窝棚9 = ?
立冬刚过的午后,阳光煦暖,微风不寒。走进红桥区和苑街,宽阔的马路两侧是一栋栋崭新的高层,整洁的街道、便利的商业设施……走到绵和园小区,记者碰到了正在遛弯的李玉荣老人,并很快被她拉进了25层的家中“喝口水、说说话”。
李玉荣还迁后的幸福生活
1981年,当时22岁的李玉荣从西北角嫁到了西于庄新建里一条胡同里。“一条木门里,狭长过道串联起了六七户人家。其中三间小房是我婆家的,面积最大10平方米的,大伯哥一家住着;最小的一间婆婆自己住;我们俩挤在中不溜的9平方米里,进屋就上炕……光是面积小还可以忍,但西于庄天津人都知道!那是一片洼地,马路比胡同高,胡同比屋里高,家家户户都备着厚板子、沙袋挡在门口。可还是一下雨就灌篓,全家老少拿着各种工具一起淘水,要是赶上连夜的雨,一家人就别睡了……那时的西于庄,内部尽是一些九转十八弯的羊肠小道,房屋低矮破旧,棚户密密匝匝,私搭乱建严重,用现在的话讲是小道盲区多、消防隐患多,不好管理……胡同里是土路,下雨下雪泥泞不堪、没法走,可你还得上厕所……取暖用煤炉,到处都脏兮兮的。”李玉荣说起当年的糟心事,一会儿指着家里的暖气片,一会儿指着透过窗户洒在棕色木地板上的点点阳光。
过去的西于庄棚户区
2016年4月,西于庄棚户区改造还迁,和苑街应运而生,辖区内建设了136栋还迁安置房。2017年,李玉荣搬家了,9平方米变成了7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虽不算太大,却让她那般暖和、那般骄傲。“小区有2栋立体停车楼,看上去很是高大上,还有孩子们喜欢的游乐园,还有扫码充电的电动自行车棚,最关键是25层这视野,真真太棒了!”
和苑街
和苑新城
小区里的立体停车楼
“我没什么文化,就是那天听到总书记说,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就觉着很温暖,很舒心。”
14万平方米生态公园 VS 窝棚小巷口560人共用的公厕
曾在棚户区里生活的人,都有着一段相似的糟心记忆。生活在子牙河北岸西于庄棚户区的李玉荣难,同是在北岸的郭家菜园棚户区生活的曲延萍也难。
郭家菜园是子牙河渔民上岸自然形成的居住区,所以一直被居民们称作“渔村”。“现在真是不敢回头想,都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一提起蜗居在“渔村”的往事,55岁的曲延萍满心感慨。
“渔村”旧貌
1993年,26岁的曲延萍嫁到了“渔村”。新婚不久,曲延萍就煤气中毒了。“‘渔村’没有暖气,大家冬天都是烧煤,我那天晚上忘了关炉子,结果就给‘熏’着了,连着好几天上吐下泻。”从此,曲延萍家门梁上的小透气窗再也没敢关过,而一家人在冬夜里也就再没少过三层被子。
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天,到了夏天,更令人不安的事来了。曲延萍一家住在临河的平房里,每年度汛,曲延萍都心有余悸:“水离窗台就差一块砖!赶上下雨就甭睡了,担心毛毡顶被刮跑,更怕碎砖房被冲垮。”吃喝拉撒,每天都少不了要解决的问题,也曾经让“渔村”人头疼不已,曲延萍一家为解决“拉和撒”需要穿过小巷去560多口人共用的公厕。
“渔村”居民住在临河的一间平房里,每年度汛都心有余悸
私拉电线像蜘蛛网一样遍布整个棚户区
同样受益于棚改,4年前,曲延萍离开了郭家菜园棚户区,拿着拆迁款,在光荣道风屏东里买了一套102平方米的两居室。再也不用担心房子夏天被冲塌,冬天点炉子会煤气中毒,住进新家,曲延萍把房间收拾得温馨整洁。
“渔村”搬迁改造后,原址规划建设了总长约1300米、占地14万平方米的综合性绿色生态公园——子牙河滨河公园。记者和曲延萍聊起广场舞,她说即使不跳舞,也喜欢来到这里走走,“现在多漂亮啊,对过就是新西站。走在河边吹吹风,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舒服极了!公园里有很多树是以前的,完整保留了下来。我似乎现在还能感觉到哪儿是我们以前的老房子,哪儿是那个忘不了的560多人排队等候的公厕……”
“渔村”原址打造成子牙河滨河公园
11月1日之后,又一次提前供暖,热乎乎的暖气片让房间温度达到24℃以上。每天丈夫去上班后,曲延萍最喜欢浇浇花,做做饭,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我是打心眼儿里感谢党,感恩这个好时代!党的二十大,每一场直播我都看了。”
“零就是没有,落下一户也不叫零”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念兹在兹。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天津也确实一直着力于此、笃行不怠!
全市147万平方米棚改任务,近一半在红桥区,涉及66.95万平方米、3.2万户,西于庄和“渔村”都在其中。西于庄是天津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和危陋平房区,这里的住户中不少是低保家庭,户均建筑面积不足21平方米的户数,占总户数的68%,是棚改中难啃的硬骨头。
2017年,天津市启动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改工作,郑重强调“绝不允许在高楼大厦背后还有贫民屋”,要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力量,高质量全面完成棚改任务。
“三年清零”说到就要做到!当年12月5日,天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把课堂搬到河北区的一个棚改现场,“棚改不是一个街道一个部门的事。什么叫清零?零就是没有,落下一户也不叫零。”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说,“区块解决不了,全区平衡;全区平衡不了,全市平衡。”
“渔村”的房屋普遍产权不明晰,500多户中仅38户有正式房本,没有房产证的,面积怎么定?多算政府多花钱,少算百姓不满意。面对大家的难处,红桥区委书记李清说,“历史旧账,错综复杂,各说各有理,以人民为中心才是最大的道理。天津这两年总讲一句话:不要怕老百姓占便宜。‘渔村’搬迁,要把这话砸实。”
为了“渔村”棚改,红桥区在全区抽调了100多名干部,又千方百计筹措了4亿元资金,调配出1080套房源,保证每户基本有两套房可选;居民们补偿款不够买房的,有38平方米保障住房兜底儿;家里有行动不便的居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办理手续;为搬家困难发愁的老幼病弱的居民,干部就主动上门帮助打包、联系搬家公司……
曲延萍很快就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所有政策都是从大伙儿利益出发,住房面积大的,可以拿补偿款买房子;面积较小、补偿款买不起最小面积安置房的,托底安置一套38平方米保障房。”曲延萍说,“具体说货币补偿、房屋补偿咱也不懂,干部都挺耐心地讲解,后来算算我们拿钱自个买房子合适,就这么决定了。”
“不要怕老百姓占便宜!”郭家菜园窝棚人家搬迁过程中,无一人对安置政策提出异议,无一人上访,无一户被强制搬迁,其工作之暖、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赞叹。
这些难啃的骨头,最终都被啃了下来。截至2019年11月1日,红桥区提前2个月实现了棚户区彻底清零,实际完成73.77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33万户,直接受益群众15万人,总量和受益群众均占全市一半。
如今,红桥区棚户区里的百姓,都搬进了新家,圆了“安居梦”,过上了美滋滋的新生活。通过棚户区改造释放出的土地资源,其中部分用于建设新学校、新公园、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家食堂、菜市场等,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
“我要讲出我们搬迁户的故事”
棚改安置,安顿的不只是房子,还有人心。
李玉荣今年63岁了,嘴上涂着豆沙色的口红,一头黑色的短发烫着自然的波浪,走在小区里,还有人跟她打听在哪儿做的美容,“嗨,做嘛美容啊!住得好了,生活好了,烦心事少了,自然看着年轻呗!”
和苑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凌说,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群众,呈现困难人群多、残疾人多、老年人多的特点,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近30%。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和苑街道成立了72支志愿者服务队。
“党和政府给咱好生活,有事能出力的,咱也得出出力。”前几年,看到社区里征集志愿者,李玉荣主动报了名。那之后,她和另一位志愿者,点对点义务服务了7位独居、空巢、残疾老人。每周一次电话或家访,随时关注老人们的生活,成了她热爱的新“工作”。
成为志愿者的李玉荣,生活变得精彩又开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李玉荣明白,社区的环境和服务提升,是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共治共享的结果。
李玉荣家里的变化可以形成一道数学题:和苑绵和园75 : 西于庄窝棚9 = ?如果说这是一道需要用心领会,却又被事实验证了的数学题,那么或许的确应该等于“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等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
现在,李玉荣不仅自己做着志愿服务,家人、邻居也都在她的带动下成为社区志愿者。最近这些日子,和苑街在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活动,李玉荣也想成为一名宣讲员,“我们棚户区的还迁故事,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诠释,我想讲出我们的故事!”
曲延萍说:“感谢党,感谢你们,不怕我们老百姓占便宜!”
(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 劳韵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