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区行·青海篇③】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孙金行
海南州共和县。站在生态光伏发电园区高高的瞭望塔上,脚下成片的光伏板绵延几公里……这里是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
正当记者惊叹青藏高原上的这片“光伏海洋”时,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工作人员邱晨提议:“咱们下去看看吧,光伏板下还有‘玄机’!”
在邱晨的带领下,记者穿行在整齐排列的光伏架间,发现光伏板下,竟是片片青草。
“以前这里可是寸草不生的塔拉滩啊!”邱晨介绍,塔拉滩,蒙古语意为“荒滩”,曾是青海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塔拉滩昔日的真实写照。
“荒滩怎么还能长出草来?”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意外之喜’。”邱晨说,2012年起,青海大力发展太阳能,“滩大风大太阳大”变成了塔拉滩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光伏电站建起来了,工作人员定期会用水对光伏板进行冲洗,没想到,这些水滋润了板下的土地,加上光伏板的遮挡,降低了蒸发量、减低了风速,草就这么长出来了……
说话间,一群绵羊从光伏板下“踱”了出来,“这里怎么还会有羊?”
“草长出来了,但是长得太快!不仅遮住了光伏板,降低了光伏板发电的转化率,冬天还有火灾隐患,这又成了新的烦恼!于是,有人提议,‘与其花钱雇人来割草,还不如让牧民来这里放羊!’没想到这成了又一个‘意外之喜’!”邱晨招呼着不远处的牧民,“他就是其中一位‘光伏羊倌’,叫多苟杰。”
“以前谁能想到,塔拉滩还能长草。我家在10公里外的铁盖乡,是专门来这儿放牧的!”多苟杰开心地说,“现在草多了,羊吃得好,羊群繁衍得快,我的羊比之前多了一倍,年收入增加了五六万块!”
“为了让羊能够顺畅吃草,我们还把光伏组件的离地间隙从50厘米抬升到了120厘米。”邱晨说,如今,光伏园区里有近两万只羊,一年能增收200多万元。同时,园区和企业还为周边牧民群众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
“生态好了,草原绿了,致富的办法就多了!”多苟杰告诉记者,他们村好多人都在光伏园区打工,清洗光伏板、做保安……收入越来越好!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塔拉滩的变迁让人惊叹,蓝色的光伏海洋,绿色的重生牧场,白色的成群绵羊……这一切,构成了塔拉滩的绿色生态风景线。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0日 04版)
(编辑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