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太湖之滨,深耕蓝藻治理十四年,从建造出太湖流域第一座藻水分离站到参与制定治藻两个地方标准和两个企业标准,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国内首家、行业领衔的蓝藻治理“专精特新”企业。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企业成立之初并非从事蓝藻治理,那它又是如何踏上这条专业治藻之路,并从中杀出重围,奠定领军地位的呢?
蓝藻打捞加压控藻船
入秋的太湖,微波荡漾,几艘蓝白相间的加压控藻船正在水面巡视。临水一处太湖蓝藻打捞平台下,涡井吸藻泵正轰隆作响。人们看不到的是,离湖岸40米远,有一口纵深长70米的深井正利用其自然形成的水压,给予湖面过剩的蓝藻最后一击。
深井加压控藻平台
无锡德林海副总经理韩曙光向记者解释,将蓝藻抽吸至70米井内的过程中,就会把蓝藻群体打散、细胞内的伪空胞压瘪,让蓝藻失去活性,就不会再生长繁殖。“我们深井控藻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低能耗地实现7个大气压,其他技术可能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但我们是借用自然界的压力,不需要额外给能量。我们的优势是通量大,处理量更大,能耗更低。”
技术人员正在操作藻水分离装置
这便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治藻的独门神器——深井加压控藻平台。
韩曙光介绍,这套技术现在被业界广泛称为蓝藻治理的2.0升级版。区别于1.0版将蓝藻打捞上岸再进行藻水分离的“笨办法”,升级版能够快速就地控藻,防止蓝藻大面积堆积。全天运作起来,藻水日处理能力可达到43.2万立方米,而每立方米的处理成本只需0.008元。
像这样高效灭藻的深井装置,如今在太湖一共有12处,仿佛“定湖神针”一般,守护着这片佳绝风景。
固定在蓝藻聚集点的钢结构打捞作业平台
治藻十四年,手握“深井加压控藻平台”在内的72项专利技术,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硕果累累的背后,公司创办的初衷却并非是为了治理蓝藻。德林海创始人之一孙阳坦言,踏上这条专业治藻的创业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我们几位创始人都是学医的同学。2006年,我们在滇池看到湖里有很多蓝藻,最初的设想是利用蓝藻进行资源开发,但在天然水体中获取这些蓝藻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我们碰到的从事生态环保工作的研究人员就提出,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将蓝藻捕获上岸,这将比研究蓝藻的成分提取、功能开发利用更有意义。”孙阳说。
蓝藻细胞
改途易辙并不易。当时,治藻相关的理论研究、市场上形成治理规模的成品设备都很少,德林海的创始人们选择了从零开始:“蓝藻这种单细胞原核生物,每个个体只有3.5微米,将其一个个聚集、捕获上岸是第一个难题。此外,它的生物结构还决定了很难把细胞内约97%的水分完全脱出并压缩,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从无数的烧杯实验,到研发出一个个小样机,研发团队的目标性始终很强。
德林海溶气气浮、藻水分离流程图
“我们聚焦蓝藻汇集、捕获、脱水、浓缩乃至再利用等每一环节,没日没夜地攻克难题,缺什么马上解决,不解决不休息,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藻水分离集成技术,并于2007年初在滇池试验成功。”
升降式蓝藻防控浮坝
如今,从“打捞上岸、藻水分离”,再到“加压灭活、原位控藻”,德林海在蓝藻打捞、沉降和藻水分离三个核心环节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出藻水分离站、加压控藻船、深井加压控藻平台等治藻一体化新型技术装备,成为目前国内外唯一一家在多个超大型湖库上成功进行规模化、工厂化、无害化处置与防控蓝藻的企业。
韩曙光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巩固公司在蓝藻治理领域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
德林海副总经理韩曙光于太湖一处藻水分离站
“前端治理,我们借鉴医院诊疗模式,创建了‘湖泊生态医院’,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湖泊富营养化,再来对症治理。通过蓝藻治理实现整湖治理,改善水质。公司目前正在开展研发的项目还有陷阱式污染底泥柔性清淤装备,藻泥减量化装备以及大水域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等。目前要突破装备标准化、通用化以及系统化等难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的技术壁垒,在蓝藻治理领域继续保持牢固的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韩曙光说。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路明杰 编辑/高若婷)
- 热点
- 2022-09-25 18:54:17
- 热点
- 2022-09-25 18:53:40
- 热点
- 2022-09-25 16:19:45
- 热点
- 2022-09-25 16: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