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成都新都区: “揭榜挂帅”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近年来,四川成都新都区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打出人才政策惠企组合拳,落实各项稳企纾困举措,全力打造产业人才集聚高地,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同频共振。

引得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我们需要引进更高水平的人才来一起破题,但是怎么引,从哪儿引,都是未知数。”四川永星电子董事长叶德斌说,公司拥有近60年电子器件研发制造经验,但仍会面临“卡脖子”技术攻关难题。

针对企业重大技术攻关需求,新都区实施“揭榜挂帅”,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资源向企业汇聚。“我们已经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目前已成功引进了第一批博导、博士。”叶德斌告诉记者,通过高校出人才、政府给支持,开展电子元器件领域“卡脖子”基础材料的自主科研技术攻关,可以实现关键材料的国内自制。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瑞美(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熊伟深有体会。疫情给线下引才带来诸多限制,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首次化身“带岗主播”,参与了新都区直播带岗产业专场活动。“我们在弹幕中与人才‘零距离’实时互动,短短90分钟的直播中就收到了488份简历,既节省了招才成本也提高了效率。”熊伟高兴地说。

新都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人才,全区已构建起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47个,海外引才工作站面向全球发布机会清单12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7亿元。依托中国航发成发、航空工业成飞、中车成都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合西工大、哈工大等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1.54万名。

用得好,塑造产才融合优势

“以前,我们企业的人才自主评价权有限,现在有了‘以薪定才’‘指标到企’政策,人才评价以实绩论英雄,有利于引进用好各类人才。”中车成都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洪说。

新都区以放权、赋能为重点,创新“以薪定才”市场化评价方式,实现人才评价由“唯帽子”向“重能力”转变,按照经济贡献、研发投入、投资额等维度为企业分配不同人才数量指标,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真正把人才评价话语权交给用人主体。

鼓励人才最大程度创新创造,也是聚才用才的重要途径。“来新都创业,是因为这里营商环境好,人才政策给力。”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时飞说,公司从签约到落地,短短数年间已实现产值产量逐年跨越发展,在航空航天高精度零件生产制造方面为行业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化智能化生产工厂。

今年6月,新都区出台人才新政2.0,迭代升级以“支持用人主体引才育才、支持高能级平台建设、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等为导向的人才政策,在企业松绑赋能、降低引才育才成本等方面持续发力。

留得住,营造人才发展生态

“感谢新都区颁发的‘人才香卡’,为我们提供了就医就学交通出游等多方面的人才服务,真的感到很暖心。”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工程师朱仲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多室袋核心技术负责人的他已在新都工作了18年,填补了中国多室袋技术领域的空白,促使多室袋产品药价比进口产品少了2/3,大幅度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并因此荣获“四川工匠”称号。

人才引得来、用得好,更要留得住。新都区聚焦人才多元化需求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实现个人到家庭、单一向多维的服务转变。引入“城市”合伙人制度,首期发行“人才香卡”370余张,涉及服务事项300多项,引进银行、商业综合体、特色景区等人才合伙人50家,提供人才金融支持超亿元。

“企业再小的事都是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会以最大诚意服务企业和人才,让新都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新都更出彩。”新都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新都区将以创建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为契机,继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做强产业支撑,提升人才吸引力。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杨亚江)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