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沧海桑田 春华秋实

  图①:龙胜梯田稻谷一派丰收景象。张景珍摄(影像中国)

  图②:扎尕那村丰收的山野。迭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③:丰收时节,紫鹊界村村民趁晴好天气,晾晒稻谷。刘贵雄摄(人民视觉)

  图④:哈尼梯田文化展演上,当地群众正在参加农耕文化实景演出,庆祝丰收。胡艳辉摄(人民视觉)

  图⑤:丰收时节,青田山间的稻鱼梯田一片金黄。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⑥: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村民展示收获的田鱼。吴德军摄(人民视觉)

  图⑦: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骑摩托车放牧。杨伟东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今年是倡议提出20周年。前不久,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到现在,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增加至18项,居世界首位,涉及的农业品类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更加多样,区域分布持续优化。

  穿越悠悠岁月,农耕文化源远流长。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见证沧海桑田,蕴藏古人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融生态美、农业美、人文美为一体。此外,农业文化遗产还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种质资源、涵养生态、传承文化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价值,需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各地区各部门在保留传统风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科普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开拓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6000年至1.2万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唐宋时期龙胜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龙胜梯田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历史,堪称“世界梯田原乡”。

  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拥有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造就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农耕种植青稞和蔬菜,牧业供给肉和奶类,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长菌菇和药材。

  湖南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初垦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梯田总面积6万多亩,上下500米山坡上水平梯田之间,既无库也无塘,全靠溪水自流灌溉,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

  在云南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哀牢山余脉上一锄一犁共创了一道农耕奇观——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元素同构的传统农耕体系。村寨上方多是山,山上茂林成片;产自村寨的农家肥,成为下方梯田栽培红米稻谷的养分;水流从森林缓流而下,穿过村庄灌溉着梯田。

  浙江青田县稻田养鱼的历史迄今已有1300年。在这一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达到净化水质、提升稻鱼品质、产出优质稻鱼米等效果。

  “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是贵州从江县延续千年的传统农耕方式。其基本做法是:在有水源保障的稻田,当地人根据稻田肥力和水源情况放养适量鱼苗;待鱼苗逐渐长大、水稻封行时,将雏鸭放入水稻田中散养,鱼和鸭共同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形成“稻田养鱼鱼养稻、稻田养鸭鸭养稻、稻鱼鸭三丰收”的生产模式。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其核心区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总面积500万亩,涉及23个嘎查。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农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复合生产体系,为牧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和生产生活用品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草原转场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现代游牧已经由机动车运输彻底取代了勒勒车运输;单纯骑马放牧发展为骑马与骑摩托车放牧并存。


  (综合本报记者王浩、王锦涛、李茂颖、窦瀚洋、张枨、邵玉姿报道)


(编辑 余爽)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