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漫评:让非遗从“保护名录”走进“现代生活”


纤毫毕现的苏绣、花纹繁复的织锦、巧夺天工的竹刻、玲珑精巧的玉雕 ……江河湖海的润泽,造就了水韵江苏、灵性江苏,造就了江苏非遗的丰富多样、与众不同。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非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如何让它们从保护名录走向芸芸众生,从默默无闻走上舞台中央,是举办这个纪念日的初衷之一。 江苏开展“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主题活动,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争相上新”、“在线种草”,真正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活”起来,后继有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它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及精神的呈现与绽放。文化部将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统称为“传承人群”,如何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是非遗保护向纵深发展的重点课题。只有传承人怀有更多的热情,才能让它真正“活”起来。让传承人进专业院校增长学识,拓宽眼界,提高技艺,对所持项目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领悟,对手艺的价值和潜力有更强的自信。从培养大国工匠的高度,改变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状,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专注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非遗“火”起来,创新有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主动融入时代元素。非遗是动态的、活态的、流变的,是不断被再创造的。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汲取时尚、潮流、科技等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以更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融入人们的生活。构建非遗保护共同体,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相结合,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深受老百姓青睐认可的非遗衍生品、民族地理标识、区域文化品牌。

非遗“动”起来,生活有精彩。没有群众的欣赏和关注,非遗就没有了社会基础。非遗要走进生活、贴近群众,让普通人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能体验、可带走”,这样的非遗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南通蓝印花布是全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近年来通过开发不同系列的产品,成功走进消费者家中。昆曲、海门山歌这些传统戏曲艺术,也走出自己的“小舞台”,走进群众,送戏下乡,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非遗带来的艺术享受。一个地方文化的灵魂,在于生活于此的人们。非遗走进生活,精致了生活,也传承了文化。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是人们对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从“保护名录”走出来的非遗,必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罗烨  图/杨峰)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