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疫情下的大学生:“我们的青春,疫情‘偷’不走”

 连日来,“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被疫情偷走的大学时光”等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疫情之下,大学生活不得不频频转入封校、隔离、网课模式,遗憾和失落之外,校园里还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那些乍看被“耽误”的青春,正因努力和奋斗焕发出另一种光彩。近日,记者走近这些闪闪发光的年轻人,感受青春的别样精彩。

没有“躺平”的青春,只有奔跑的岁月

什么时候能重返校园?什么时候能结束“异地恋”?团队竞赛会不会延期?对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王彤来说,过去的3年里,各种“不确定”事件随时降临,各类问题的答案都是“不好说”。

“刚谈了男朋友,准备向他看齐,好好攻下专业课,结果疫情来了,寒假延长到8个月,谁能想象得到……网课上着上着心态就崩了。”王彤边回忆边告诉记者,她非常看重学业,一方面,她的男朋友是全专业第一名,是她学习上要赶超的“榜样”;另一方面,“航天报国”是她的“终极梦想”,她下定决心要克服数学基础差的困难,计划在大二阶段稳扎稳打学好专业课。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和憧憬。在经历了网课崩溃、频繁与父母吵架,各种沮丧颓废后,王彤尝试着重新寻找学习、生活的节奏感。“先是每天早起看新闻,看到很多‘逆行者’的挺身而出,看到很多‘宅家者’相互鼓励,也看到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之间跨越空间、距离的温暖守望。”王彤渐渐明白,虽然疫情何时结束尚未可知,但自己可以决定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面对困境。

重新抖擞精神,网课效率也高了起来。“上网课,其实学习时间更机动,只要调整好作息,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下,进入学习状态反而更快、更高效。”王彤说,“宅”家的日子里,她把注意力更多地从外界拉回到自己身上,开启了一段梳理自己、了解自己,更好地与自己相处,甚至与自我和解的“特殊之旅”。得益于自律高效的学习,重返校园后,王彤的专业课突飞猛进,从年级100多名“跃”至前三名。她抓紧宝贵的校园学习时光,与队友们交流、合作,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团队二等奖的好成绩,并成功保研本校。

想去的远方去不了,想见的朋友见不了,想参加的活动被一次次“因故取消”取代……“被疫情偷走的大学时光”,固然让很多计划戛然而止,却也在给另外一些目标的实现提供契机。

2020年年初,苏州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王祎鹏就筹划好了暑期安排——参加联盟高校的线下夏令营,再加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一场疫情,计划成为泡影,这让王祎鹏一度陷入“低迷期”——最初是对未知病毒的恐惧,随后是对开学遥遥无期、看不到未来的焦躁,再后来是每天醒来不知道该干什么的空虚,“每天一睁眼,就要发愁今天干什么,上网课也是人醒了脑子没醒的感觉。”

然而,不得已慢下来的生活,恰好弥补了平日里的“没时间”。热爱支教事业的王祎鹏终于有时间整理剪辑过去到各地支教的素材,并发布到B站上。他原以为把素材简单拼接,再配上字幕、音乐应该难度不大,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花了不少心思,“比如我想插入一个关键帧,想设计一个转场特效,怎么也做不好,上网看教程研究了好久才做成功。”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操作,王祎鹏不仅变成视频剪辑达人,还成了B站上小有名气的“UP主”。“疫情确实带来了很多遗憾,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新技能,这个难忘的3年,看似飞快,其实充实。”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少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辅导员王歆一度有过很多“不放心”:线上学习效率怎么样呢?“宅”家时间会不会一直‘葛优瘫’?会不会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焦虑或消沉呢?但她欣喜地发现,同学们并没有因为疫情虚度时光,而是在等待“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沉淀自己、提高自己,比如疫情期间学校涌现出不少“学霸寝室”,很多学生利用“宅”的时间解锁了不少新技能……“大学生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大家都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书写精彩。”

熬过最艰难的时刻,收获最温暖的力量

最近每到傍晚,南航的校园操场上,师生、宿管阿姨、保安大叔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舞池”,欢快的舞步传递着乐观和信心,也让欢乐、温暖充满整座校园。这些校园广场舞的视频发到网上后,很快引来众多围观,网友纷纷评论:“这就是大学生,充满活力”“放飞自我,自信放光芒”“这就是青春的样子”……

南航大二学生周礼兵,是校园广场舞的编排者之一。过去的3年时光,周礼兵经历了高考延期、寒暑假“加更”,以及“困”在校园等各种突发情况,沮丧无奈之外,他意外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的力量。

2020年,面对高考延期、备考焦虑,是父母的陪伴帮助周礼兵度过了难熬的日子。父母的影楼生意惨淡,但他们只字不提那些“大人的难处”,每天都正能量满满地鼓励、开导他,陪他散步、运动,缓解压力,“那几个月,我和爸妈说的话,可能比之前初中和高中加起来都要多。”

在校期间,他也时常被校园内的互助友爱感动着、鼓舞着。他向记者分享了几则印象深刻的“温情片段”:学校有一个“应急”大群,有位同学突发肠胃炎需要药品,在群里求助后,短短几分钟就有人送来药品;去年暑假前,他和几位同学因为实习在学校多住了几天,当时食堂已停业,宿管阿姨特意送来热饭热菜,顺带还“塞”了一小箱水果……“这些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真切的‘小瞬间’,如同一道冲破疫情阴霾的‘温暖光亮’,支撑我度过了这段特殊的大学时光。”周礼兵也希望,通过策划广场舞等文艺活动,解锁疫情期间打开快乐的N种方式,让这道“光”照亮更多人。

逆向而行、向暖而生,在更广阔的战疫一线,他们在努力传递更温暖的力量。在对祖国与人民的责任感驱动下,这些或许懵懂、或许稚嫩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成长,展现了战“疫”中的青春担当。

3月27日下午1点左右,在东南大学核酸采样点引导秩序3小时后,大二学生钟嘉媛脱下身上的装备,拖着酸麻的腿回到宿舍。

疫情发生之初,在学校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现场,一个个白大褂、红马甲来回奔忙的身影深深打动了她,“你看,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爱与希望可以比病毒‘跑’得更快,他们不过是随时可能与你我擦肩而过的普通人,但是在危急时刻,他们选择‘站出来’,作为青年的我们也应为国家、为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出一份力。”从那以后,只要时间允许,钟嘉媛都会报名参加抗疫志愿活动。不过,抢到志愿服务名额,可不是件容易事。“每次都得提前设好闹钟,基本上学校100多个名额一放出来就‘秒’光,我好几次都没抢到。”钟嘉媛笑着说。

而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李远浩和同学们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抗疫——用纸笔去记录身边与疫情角力的普通人。从医生、社区干部到农户、货运司机……各色人物和故事出现在同学们笔下,“连续发稿2个多月,200多名学生每天都有一篇报道,集成了一本厚厚的册子。”在李远浩看来,这些社会观察和新闻实践,尤其是很多基层党员故事让人触动,而记录中国故事,这同样也是他大学期间发起《九千万分之一: 基层党员视觉档案》的初衷。2019年项目开展以来,李远浩带领团队走过江苏、陕西、宁夏等多个省份,用图片故事、纪录片讲述各地基层党员的事迹,该项目获得“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

于李远浩而言,精神上的收获远比得奖更加厚重珍贵。“我们看到了环境守护人的坚守精神、城市保障人的担当精神、科技研究人的攀登精神、群众带头人的奋斗精神以及健康守护人的奉献精神。”去年5月,团队奔赴宁夏白芨滩拍摄,由于要顶着风沙操纵无人机,短短十几秒画面大家拍摄了两个多小时,早已筋疲力尽,“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王有德和同伴们用了40年时间,种下60万亩固沙林,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从这些党员故事中,李远浩看见了“人”的力量,也找到了应对疫情的答案,“‘择一事,终一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坚守,始终向着一个目标坚定前行,用一生去拼搏奋斗。”

望着抗疫一线的年轻身影,苏州大学团委副书记严韵致时常感叹学生们“一夜之间长大了”。3年间,苏州大学参与抗疫志愿工作的学生已超过5000人。翻开工作薄,她与记者分享几位同学战疫云演讲里的内容:人生总会有挫折和低谷,你可以拿出的武器就是勇气和决心;当我们国家遇到困难时,是党员先锋、医务人员以及无数平凡人的挺身而出、团结一心,才有了一个个胜利,才有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书写人生、创造历史。经过抗疫一线的战火淬炼,这些‘00后’们正成长为有志气、有底气,有骨气的新时代青年人。”严韵致说。

被疫情“偷”走的时光,见证精神的成长

如果没有本轮疫情,4月8日,担任东大话剧团副部的钟嘉媛和同学们排练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将在学校上演。因为疫情,这个从去年就开始筹备的话剧团年度汇演被无限期搁置。放在过去,钟嘉媛至少要消沉几天,也许还会偷偷躲进被窝抹眼泪,但这一次,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钟嘉媛感觉已坦然接受了现实,“当时满脑子想的只是如何和同学们解释,减少他们失落感,尤其是刚进大学、对这部剧充满期待的学弟学妹们。”

3年来,钟嘉媛已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打了太多次交道——2020年高考迎来“加时赛”,2021年暑假思家情切的她被困在学校,2022年年初准备前往珠海参与《红色路桥视频——港珠澳大桥》拍摄,临行前两天被通知叫停……在她看来,与其失望和沮丧,不如把疫情变成磨砺意志、涵养心态的机会,更精心地打磨这段特殊的时光。疫情期间,她重新拾起心爱的手工,用手机拍摄下过去不曾发现的校园的美,学会了PS技术,每两周读一本闲书……最近刚读完的季羡林的散文《二月兰》,给了她很多触动,“季老笔下的二月兰,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我就联想到当下,即便面临种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放弃对确定性的努力,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变化,用更笃定的力量去迎接挑战,用更专注的学习去成长突破。”

在各种变化中,看清、找准自己的目标,甚至在不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静气,同样是王彤在疫情之下的意外“收获”。“疫情如同苦难,没人觉得这是‘好东西’,但如果我们能从对抗它的过程中,磨练了心智,得到了启发,那这就是长在身上的‘本领’。”最近,她以一名预备党员的身份,加入到抗疫一线中,每天在核酸采样点志愿服务5个小时,核验人员的身份信息。“这段看似被‘耽误’的时光,其实是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克服的是什么,可以提升的潜能在哪里,这让我在应对不确定,应对挑战时,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气。”

“跳脱出疫情的包围圈,回过头来看,当代青年对破解人生难题的决心、勇气和智慧是超出我们预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王静说,我们亲眼见证了无数青年在国家、政府、学校、社区的号召下,一呼百应,不惧危险,奔赴抗击疫情高强度志愿服务的一线;见证了他们在3年网课中依然坚持挑战,不断在专业学习、科研、学术中勇创佳绩、摘得硕果;见证了他们即便在学校足不出户,也能在操场、画室、琴房点亮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最美的青春。“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他们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已经完成了自我角色的过渡,也映照出青春最美的样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梦然 张宣 顾敏/文 视频/高鑫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