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用生态厚度托举发展高度 南通交上一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绿色答卷”

      2021年南通GDP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速位居全国24座万亿城市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2亿元,近5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单位GDP能耗江苏省最低,水质国考断面改善幅度江苏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江苏省最高……
  南通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自觉把生态环境工作融入经济发展大局,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交上一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绿色答卷”。
  严守生态底线 否决千亿项目
  初春时节,绿意尽染山冈,清泉潺流大地。行走江海大地,天蓝、地绿、水清,处处生机勃发。从城市到乡村,写在人们脸上的是生态富民、绿色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的南通,“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通市提出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与时代机遇、目标定位热情相拥,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共同启程、一路同行。2021年,南通实现了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PM_2.5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启东PM_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一;全市水环境国考断面改善幅度全省第一,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突破,崇川、通州分别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



记者 许丛军 摄

  如何保证重大项目加速集聚落户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会下降,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再大、再有效益的项目,如果生态环境部门出具了否决意见,我们肯定不会要。”前不久,在一次项目审查会上,一个投资数亿元的项目被亮“红牌”。
  南通市以一域服务全局意识,将资源环境底线和政策标准精准嵌入“三线一单”的管控单元,2021年《南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全市共划定420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90个、重点管控单元247个、一般管控单元83个,进一步明确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从严把好项目环境准入关口。因项目与“三线一单”项目准入清单不相符、能耗与排放强度大,去年否决十亿元以上项目8个,涉及投资总额近千亿元。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由于有堵亦有疏,江海大地呈现出“守底线、走新路”的美丽图景。
  一些对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南通通过积极指导企业调整建设内容、强化污染防治措施等,助推项目符合“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是江苏钢铁行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如何确保项目投产后,环境质量仍能持续改善?“项目开工前,我们先后研究推翻了多个版本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报告中数百项指标逐一研判,帮企业提出提升点,拿‘国际清洁生产水平’这把标尺来衡量项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项目的治污水平较最初设计时有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比超低排放标准限值分别下降13%、58%、45%。
  筑牢制度之基 赋能绿色发展
  “服务重大项目,我们生态环境部门不仅仅是‘踩刹车’,守门槛,更重要的是‘加油门’,促转型。”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炜说。
  南通坚持绿色集约发展,描绘“双碳”时代“绿色底色”。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狠抓制度创新、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自觉把生态环保工作融入经济发展大局,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
  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破除制约绿色发展的壁垒实现“纵深击进”;一个个制度创新理念,打造推动绿色发展的“加速引擎”。   
  2021年5月,南通出台《南通市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工作方案》,亮出作战图、倒排时间表,部署十大重点任务及11项试点项目;6月,印发《南通市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每月调度全市源头治理工作进展;7月,出台《南通市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在全省尚属首次,获评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8月,组织开展“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发掘 “生态资产权益‘贷’动绿色转型”等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模式;11月,出台《南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强化源头管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重点任务。



记者 许丛军 摄

  守绿换金,点绿成金。市委、市政府印发《南通市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纺织印染、装备制造等八大重点行业,逐一明确新(改、扩)建项目的产业政策、环保准入要求、污染物排放强度等量化指标。构建低效产业退出机制,2023年底前整治不达标企业全部退出。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明确转型升级腾出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规则,畅通绿色高效审批通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预计八大重点行业每年可削减废水排放2245万吨;各地转型升级腾出的排污权部分由县(市、区)统筹有偿使用,其余由市级有偿储备,优先用于市级重大项目建设,预计年工业产值至少增长551亿元。
  “排污权”是重大项目落户的“压舱石”,有了这本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白皮书”,一系列绿色生态合作事项纷纷从纸面上落到项目上。
  江苏合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家纺织印染企业,拟建的废水沼气发电项目需要1000万元投资,苦于资金压力,企业一直没有启动。生态环境部门了解后,指导企业通过排污权抵押贷款,2021年11月顺利获得海安农村商业银行1000万元的贷款。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污水生化效能,降低耗电,同时有利于高温部分实现余热回收,能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及运行费用近300万元,毫无疑问,这笔金融“血液”的注入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生态环境系统还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四个一”服务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当好环保管家,推动南通港总规环评顺利获批,有力保障江苏新出海口建设,指导金鹰造纸等重大项目按照一流环保要求建设。办好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企业环保接待日、企业环保总监培训、环境治理供需洽谈会等活动。积极试点小微企业危废转移绿岛建设,年均节省小微企业自建危废仓库费用约20万元/家。联合消防成立全省首支生态环境消防救援应急联合队,率先和公安组建打击污染环境犯罪融合战队,侦办污染环境犯罪案件31件,抓获犯罪嫌疑人83人,全市环境案件办理数、执法强度、四个配套办法运用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提升治理水平 凝聚绿色动力
  根据省、市党代会确定的未来五年南通以“一枢纽五城市”为主攻方向,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建设彰显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生态环境领域必须有与此相匹配的治理能力水平,南通正将部署转为行动,将行动变为成效。
  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完善治理体系,南通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突出精准施治、精准治污、科技治污,形成遍布镇街、园区的监控、分析、预警监管网络,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
  出台《南通市入江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工作方案》,截至2022年2月,全市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别达86.05%、62.87%,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刚性管控,启动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和“生物脸谱”。严格落实断面长制、河长制、湾(滩)长制,围绕城市和农村两大战场,咬定目标全力攻坚,多措并举推动重点断面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记者 尤炼 摄

  全面完成VOCs清洁原料替代、活性炭吸附设施企业整治等重点任务,制订实施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补贴和限行方案,常态化开展“以克论净”考核,落实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全面梳理重污染天气和空气环境质量异常预警应急管控清单,确保管控清单中涉气企业全覆盖;健全豁免企业动态调整机制,将弄虚作假、超标排放的企业及时移出。
  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源头预防行动,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用地监管,将土壤环境审查作为土地开发利用的必经程序,严控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以市区老工业用地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长期监测、工程性管控等措施,逐步减少污染地块存量。全面推行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对重点源单位严格规范管理,一般源单位及特殊行业在收集、贮存、申报环节简化管理,预计2022年底前建成较为完善的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犁铧翻起了新泥,播种在希望田野。不负春光好景,放眼江海大地,农村进入春耕时节,一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工地上机器轰鸣,挖掘机上下翻飞……各行各业都奋力跑进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
  逐绿而行的路上,全市上下正全力推动“绿色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出价值,闯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让生态环境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 朱蓓宁 彭军君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