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千问千寻大运河】跨越千年的文学作品,藏着大运河的A面与B面

6000 余里空间上的绵延,滋养了沿岸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抱素怀朴。

2500 多年时间上的纵深,孕育了水面踏浪行船的文人墨客,词赋满腔。

大运河,从诞生之日,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数方志、笔记、小说、诗歌和艺术,随这碧波清流,漂荡至今从未绝断。

某种程度上,它们代表了大运河的两面。

一面水势湍急,来往无数文豪,用思想卷激骇浪,创造一个又一个拍岸惊奇。

一面静水深流,沿岸普通百姓,热爱生活歌颂生命,把父辈的旋律一代代唱下去。



殿堂

古时候的大运河不仅是漕运之河,更是南来北往客必走的 " 水上高速公路 "。

在这条河流上,有踌躇满志的赶考举子,有春风得意的上任官员,也有落拓寂寥的失意文人 ……

喜乐也好,哀怒也罢,自古都是感物而生情,大运河两岸,自然成了滋养诗情雅意的沃土。

崔颢、皮日休、许浑、林逋、张先、王安石、苏轼、汤显祖、归有光 …… 甚至包括清代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都写过关于大运河的诗词。

这其中有很多殿堂级名作,口耳相传,至今不衰。



有人在运河的旅途上想念故土。

北宋熙宁八年,退隐南京多年的王安石又一次被起用,进京拜相。他北渡长江,由瓜洲转入运河水系直达汴京。

彼时,他写下了《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中有对政治前途的忐忑和期望,更包含着对故土的留恋和不舍。

有人在运河边赠诗给重逢的故友。

1079 年,苏辙受乌台诗案牵连,遭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他顺着运河南下,老友秦观早已等候在高邮运河边。

盘桓数日,相送六十里,细雨中,苏辙赠给友人三首《高邮别秦观》:

蒙蒙春雨湿邗沟,篷底安眠昼拥裘。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将诗卷洗闲愁。

水上流淌出的诗句,负载的是诗人的萧索离愁和对友人的眷恋。

有人与运河结缘,碧波荡漾承载了他一生的爱与哀愁。

1074 年,苏轼从杭州坐船前往密州任职,沿途饱览运河秀色。两年后的中秋,他在密州写下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一生曾十多次沿着运河往来江苏,而运河,也是他人生的终点。

公元 1101 年,被贬谪在岭南的苏东坡获赦,带着全家北归,经运河在常州上岸,却因水土不服逝于藤花旧馆。



在文学世界中,有多少发生在运河畔的故事,让人意难平——

它是贾宝玉拜别父亲的地方,是林黛玉北上进京的地方,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地方,是宋江迎来人生归宿的地方 ……

2500 年起伏跌宕,岁月沧桑、人情冷暖,流经文人的笔端,娓娓道来。大运河,每一道皱起的水波纹,都是一个动人的章节。



江湖

不同于文人雅士精心修饰过的辞藻,河道两岸传唱着的民间歌谣,更像未经雕琢过的璞玉。

有些原生态,有些粗砺,不加掩饰地宣泄情感,却有种震撼人心的奇异力量。

山东运河畔,渔民们的号子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 " 有劲儿 ",比如在微山湖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首《微山湖夯歌》。

" 快快筑堤防哟,夯啊!拼命保家乡哟,夯啊!老少爷们齐加油哟,夯啊!推倒阎王咱当家哟,夯啊!"

" 紧紧打桩哟,夯啊!拉起来使劲夯,夯啊!啥都没有咱决心硬哟,夯啊!吓得龙王干瞪眼哟,夯啊!"

人定胜天,是这些劳动号子永恒的主题。在震天响的喊叫中,原本令人敬畏的 " 阎王 "" 龙王 ",便也算不得什么了。

天不怕地不怕的口吻里,还蕴藏着一丝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的浪漫。比如在江苏淮安的清江口、惠济闸,从前纤夫的号子是这样的。

勒紧裤带背着纤,一拽就是日西山。

听从老大摇令旗,不干就得把眼翻。

酷暑弄船撵日头,冰天雪地也不闲。

富人饮酒小高楼,穷富为啥不一般。

唱至此处,纤夫都要仰天长啸,唱和一声:" 喂——嗬——喂——嗬!" 像是古老的秘语,随着运河水汩汩流淌。



更多时候,我们能从这丝浪漫的背后,读出一种隐隐然的无奈。古时候的劳动人民,不会托物言志、也不懂借景抒情。

想家想父母了,无锡的船民就唱:

亲爹亲娘眼泪流,我唱山歌解解愁。

想念心上人了,杭州的船民自嘲:

有女不嫁弄船郎,点灯熬夜补衣裳。

一不小心再遇上恶霸土匪,苏州的船民欲哭无泪:

勿交塘钱命来偿,算盘一响网上梁。

但无论生活中有再多不如意,在聊起水上的生活,聊起他们的家乡时,船民们还是会鼓足劲头,跟你唱:

荡里处处有珍宝,高邮老湖聚宝盆。

因为生活在运河上的,是一群是懂得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人。

那些流传在河畔的传说," 扬州龙王开河 "" 淮安九牛二虎一只鸡 "" 济宁靳公改河 "" 汶上白英老人 "…… 无不流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这种乐观、坚韧,也随着故事传给了他们后世,泽被深远,代代如是。



与大运河相伴相生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一条长河。

那些行吟泽畔的文学家,有过人的才华,独特的视角,用思想泛起朵朵浪花。

而居于河畔的劳动人民,以他们的乐观,他们的智慧,将涓滴汇成千倾澄碧。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吕洁 / 文 赵杰 / 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