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孙冯燕 臧秀君
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
近年来,徐州把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努力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带着“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的美好愿景,徐州步履铿锵、奋力前行……
从“兄弟市”到“领头羊”
为什么徐州是“C”位?
1986年3月,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市长专员会议在徐州召开,宣告着淮海经济区的正式成立。从此,1.3亿淮海地区百姓有了共同期盼。
2010年5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
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从中央层面正式确立了徐州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
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淮海经济区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为什么徐州站到了淮海经济区的“C”位?
从战略意义看,淮海经济区地处我国东西融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有利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宏观布局,策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更好带动苏北振兴转型,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从综合实力看,徐州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和城市综合功能大幅领先区域内其他城市,在交通出行、购房置业、就医上学、消费购物等方面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从合作基础看,淮海经济区城市地缘相近、经济相融、人文相通,形成了以核心区市长联席会议为基础的一系列合作对话机制,交通、产业、商贸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文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为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领头羊”,徐州重点打造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全面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真正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好龙头作用。
从区位优势到发展优势
徐州中心城市影响力如何显现?
城市辐射力不断增强——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四大中心”地位已经显现。
徐州医院门诊人数40%来自省外,“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的首选。截至2020年底——卫生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列南京、苏州之后,位列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首位。目前,全市拥有三级医院24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2家,居全省第二位,与苏州并列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过去五年,徐州全力推进中心商圈、东部商圈、中东部商圈、南部商圈、新城区商圈建设和发展,快速增强商圈核心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力。
“十三五”期间,徐州全市商贸辐射半径超过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0%。向东辐射到宿迁、向西辐射到商丘、向北辐射到济宁、向南辐射到蚌埠。
目前,瞄准大城市能级自主规划,徐州已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徐州2049空间战略规划研究,立足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做强先进制造业高地,做强现代物流、现代中心商圈,做强教育、科技、金融、文化、医疗卫生事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交通枢纽、中心商圈、高端旅游目的地,以及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会展中心、科技中心等功能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能级。
枢纽地位更加稳固——徐州先后建成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连徐客专,高铁线网向“米”字形网络转变,高铁运营里程390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轨道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淮海经济区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建成运营徐州地铁1、2、3号线,地铁通车运营里程达64公里。
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一环五射两纵一联”总体格局,总里程达到464公里,实现县级节点全覆盖,80%左右的乡镇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网。
结合高铁建设,建成投用徐州东站、睢宁站、观音机场站、邳州东、新沂南等综合客运枢纽;建成使用徐州东动车运用所,高铁(含动车)通达度位居全国前列……
高铁通达全国25个省会城市,公共交通迈入“地铁时代”,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
区域协同步伐加快——淮海经济区跨越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个省份,总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34亿人。徐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协调周边城市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在“十四五”规划中,徐州提出,落实国家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意见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完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和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等合作交流体制机制, 开展淮海经济区新一轮战略合作,聚焦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打造城市利益共同体,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0月20日,徐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论坛举办。四省十市齐聚一堂,就加强产业合作和园区共建、携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一批产业合作和园区共建项目现场签约,淮海经济区各市共同启动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随着徐州辐射力的增强,淮海经济区城市深度融入徐州发展,协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大。
从“定位”到“地位”
徐州如何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打造区域中心事关徐州和区域发展大局,只有做强城市实力、提升发展能级、增创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坚持把徐州发展放在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背景中审视考量,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塑造鲜明特色,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大幅提升实力优势,始终保持快于全省、好于周边的发展态势,成为总量领先、增速领跑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卫“四个中心”令人信服,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不断巩固枢纽优势,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增强各类平台载体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形成人才纷至沓来、资本竞相涌入、项目加速集聚的发展景象,成为创新创业、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
——持续放大辐射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深度广度,主动服务周边、带动周边,最大限度共享红利、共赢发展,更好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正阔步走来。
- 热点
- 2021-11-17 19:59:15
- 热点
- 2021-11-17 19:58:50
- 热点
- 2021-11-17 17:46:27
- 热点
- 2021-11-17 17: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