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一江春水绿如蓝,长江在江苏激起澎湃浪花

杂乱的芦苇荡如今是一片花海,单调的堤顶公路升级为观光道路……金秋时节,游客来到江苏南通海门东布洲长滩公园,一幅秋日江景尽收眼底。以生态绿廊“勾勒”江海,一年来,南通市加速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全面推动整体面貌焕新、功能重塑。

不仅在南通,自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调研以来,江苏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立足江苏在全国、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目前,伴随着江苏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江苏段已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钻石级区域。

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长江横贯江苏433公里,岸线总长1169公里,串联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8个设区市,不仅提供了全省80%的生产生活用水,润泽沿岸5000多万居民,更在这里孕育了悠久璀璨的江南文脉。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说明我们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

时隔一年,江苏交出了一份“含绿量”更高的答卷。今年以来,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主要支流优Ⅲ比例96.5%,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1%,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4个百分点,长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现在沿江不少地段,已经可以看到江豚了!”南京摄影爱好者李斌,在社交媒体上有一个标签——“江豚摄影师”,源于他热衷分享这些“微笑精灵”跃出江面的照片。李斌告诉记者,这正是近年来长江江苏段水质明显改善的最好证明。数据也显示,长江江苏段江豚DNA的检出率由去年的28.6%上升至目前的46.7%。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江苏高质量完成全省长江流域禁捕退捕,2.1万艘渔船、4.2万名渔民全面退捕安置;推动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江苏全省生物多样性物种数更新至6046种,珍稀濒危物种165种,确保了长江“母亲河在家门口永葆生机;强化湿地资源保护,江苏落实《长江经济带“十四五”湿地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湿地分级保护制度,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已达到59.1%……

需要指出的是,长江生态系统恢复还处于起步阶段,让长江重现诗画胜景还需久久为功,当前,一段段生产岸线变身生态岸线,一座座公园、一片片绿地代替码头、船厂、化工企业,江苏正在每一处细节全力以赴。

“针对化工污染治理,在累计关停4400多家化工企业基础上,全省今年又关停化工企业230家,并持续提升整治质量,年底前将基本实现沿江1公里园区外化工企业应关尽关。”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护一江清水、促绿色发展,江苏紧贴港口航运需求,高标准、高起点推进“一零两全四免费”工作,在船舶污染物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去冬今春以来,全省还完成造林绿化18.67万亩,其中沿江地区净增造林6300亩。

追根溯源、系统治疗,从源头保护长江,江苏又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在沿江11个省(市)中率先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1.57万个排污口统一、规范命名和编码,并建立长江入河排污口名录。同时,太湖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等工作也持续推进,共确认排污口2.08万个。

“绿色发展需要长效机制,依江发展、因江而兴的江苏,在探索长江大保护方面重任在肩。”省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流域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在立法进程中,江苏两届百余位全国代表四次建言,结合江苏实际贡献了江苏智慧,建立省际联防联治协调机制、从严从重处罚破坏长江生态环境行为等建议在长江保护法中都得到体现。在此基础上,江苏着力夯实法治根基,先后发布15项地方环境标准,《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成为该领域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

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江苏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

对于江苏来说,打造以“黄金水道”为主动脉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最要紧,也最关键。近年来,随着江苏交通规划布局脚步加快,沿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断强化,综合运输能力和品质不断提升。

构建新体系,从“短板”补起。今年10月,南沿江城际铁路箱梁架设正式进入滆湖段,这是全线最长的水上施工工点,标志着工程步入关键冲刺阶段。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中的重要线路,南沿江铁路建成后,沿线句容、金坛、江阴、张家港等地将一举进入高铁时代,沿江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将再次缩短。

不仅如此,宁滁城际铁路南京段开工建设,常泰过江通道、龙潭过江通道加快建设,北沿江铁路开工在即……五年来,江苏高铁里程从全国第十四名一跃进入全国第三,补齐了苏北铁路“短板”,更打通了一条长江沿线的快速路与长三角地区向西辐射的客运通道。

隔山不算远,隔水不为近。如今,跨江融合,已成为沿海沿江城市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协作、跨区域联动发展、推动彰显区域大格局战略地位的“制胜法宝”。

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的都市圈规划。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将打造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以长江为纽带,江苏一个个实力雄厚的“舰船”组合成“联合舰队”,大大提升江苏区域发展的整体能级。

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也加速了江苏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的步伐。用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最精彩的片段,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千年“黄金水道”,激涌澎湃,有效连接起沿江省市和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汇入世界经济大潮。

地处“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龙头地带,江苏早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今年8月,满载着韩国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50车货物的列车,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鸣笛发出,沿着新亚欧大陆桥一路向西,最终抵达波兰最大铁路转运港马拉舍维奇。这是“韩国—中国(连云港)—波兰(马拉舍维奇)”国际班列首次整列发出,也标志着连云港中欧班列线路再增新通道。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苏中欧班列线路累计开行1255列,其中8、9两个月开行总量、回程数量连创历史新高,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80条国际集装箱航线、100余条国际航线,形成通达世界、畅通高效、陆海统筹的物流“黄金通道”。

“依托长江,江苏将坚定不移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新时代制度型开放新优势,加快构建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各展所长的开放新格局,畅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省发改委长江处有关负责人说。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走进位于南京江宁区的紫金山实验室,超静间、调试间等试验区,数据中心……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大楼里,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活力因子。近年来,对标国家实验室,江苏相继成立三大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分别在网络通信与安全、材料科学、深海技术科学等领域汇聚了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建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平台,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产生重磅科技成果。

自带“创新基因”的“三大实验室”,是江苏科技创新从“高原”向“高峰”攀升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时期,江苏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6.1件,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始终凸显着“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江苏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发展新动能加足马力,奏响了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长江顺流而下,成就了一个奔腾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2020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6市GDP总量达9.81万亿元,占长三角40.1%、全国的9.6%,GDP超万亿元城市有4个。

围绕合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这一目标,江苏主动作为。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苏州高新区引进创新型企业1031家,其中30%来自上海,苏州通过主动承接上海优势资源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资源得以相互叠加共享,实现了“1+1>2”的特殊效应。

为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江苏还高起点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纳米材料、网络信息等领域遴选重点培育项目,开展重大设施预研筹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也成功获批,占全国总数的1/6。

企业如同大江中的朵朵浪花,是创新的受益者,更是创新的主体。为了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江苏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攻关的新机制新模式,并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2021年下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14.1亿元,惠及企业1.5万余家。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全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也日益提升。2020年12月,江苏印发了“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用3年时间,重点培育50条具有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链,做强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促进其中的特高压设备、起重机、车联网等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54亿元,占全国1/8;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49.4%,实现利润超4000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56.4%。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陈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