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国家科技奖“江苏军团”。
交汇点讯 11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军团”群星闪耀:共有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获奖总数稳居全国前列。
39个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28项,在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转化等方面展现了江苏最强科技实力。这些获奖项目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我省“飞”上高质量发展航道。
紧扣国家战略 应用于重大工程实践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我省获奖项目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助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取得一批引领性创新成果。
“城镇建筑遗产构成了真实的人居环境,如何处理保护、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院士牵头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建国介绍,项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寻找建筑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多尺度的整体传承路径,二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经过合作攻关,项目团队建立了一套较为整体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城市-街区-建筑遗产多尺度连续性的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项目组首次揭示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内在机理,建立了城镇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模型,突破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关键技术瓶颈,创建了新旧共生的历史城市与本土建筑设计方法。相关成果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涉及到300余项城镇建筑遗产。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江苏大学丁建宁教授带领联合科研团队,开展“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取得重大原理创新,突破重大技术瓶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依托该项目成果,团队创建了全球首条高效低成本电池规模制造生产线,20次创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世界纪录,并被载入世界电池效率路线图,实现了我国光伏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成果实施后,新增销售额676亿元。“此次获奖,更加坚定了我们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能源转型升级的信心。”丁建宁表示,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将致力于新一代太阳能电池量产制造原理、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确保我国光伏产业技术继续领跑世界。
探索科学前沿 获得引领性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强省的基石。江苏各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探索科学前沿,潜心基础研究,此次共获得自然科学奖3项。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些项目无不是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
银河系旋臂结构是当代天文学最具挑战的研究课题之一。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首席研究员徐烨率领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实现了天体测量技术的突破,在银河系旋臂结构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开创性的工作,相关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介绍,团队实现了对6万光年外天体距离的精确测量;首次精确描绘了太阳附近旋臂的结构和运动特征,并发现了银河系的一条新旋臂——本地臂;首次提出银河系是由充满臂间次结构的多条旋臂组成的复杂旋涡星系的新观点。该项成果颠覆了人们对银河系旋臂结构的传统认知,开启了银河系结构研究的新高度,推动了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的进步,对银河系暗物质分布和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经十余年研究,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教授等人主持完成的“面向多义性对象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周志华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核心的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研究。据介绍,此次获奖项目在面向多义性对象的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方面做出了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引发了大批国内外同行开展跟随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目前,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大型企业和国家重大工程。
此外,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赵劲教授参与的“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面向生命健康,突破多个关键技术瓶颈
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有多个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创新成果。近年来,江苏加速提高生命健康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介入支架、外科搭桥等手段,仅能改善心肌供血,却不能解决因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缺失和继发心室重构造成的终末期心衰问题,很多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项目,通过细胞治疗解决上述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建立了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新理论新方法,创新的移植关键技术突破了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瓶颈。”苏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沈振亚教授说。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临床转化,应用创新技术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建立了心脏疾病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标准,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完成了国内最大样本量的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临床转化应用,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淀粉是绿色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和重要的工业原辅料。如何提高其应用效果,拓展其应用领域,江南大学顾正彪教授研究了数十年。他带领团队攻克“淀粉结构精准设计及其产品创制”的关键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原有技术无法实现结构精准设计的问题,我们发明了消化性调控、功能因子生物利用度提高、内外共聚交联控制和专用酶精准设计淀粉结构的策略。”顾正彪说,通过结构的设计,团队首创了多种新型淀粉产品,在食品、胶黏剂、洗护用品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完全为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奖对于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将继续专注科研,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杨频萍 王拓 张宣 谢诗涵
- 热点
- 2021-11-04 12:52:43
- 热点
- 2021-11-04 12:51:41
- 热点
- 2021-11-04 12:51:06
- 热点
- 2021-11-04 12: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