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局深挖警用无人机在警务实战方面的潜能,在全力打造“空地一体”立体治安防控格局的同时,与低空管控业内头部企业合作,设立低空管控识别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创新研发便携式无人机识别多功能肩灯,并开发低空卫士APP。这件“利器”结合无人机识别便携式基站设备,形成配套的无人机远程识别部署管理方案,用科技的力量,让无人机智能管控从“不可能”变得“可能”。
助力大型活动安保,成“黑飞”管控利器
多功能肩灯具备常规警用肩灯功能,可作为单警装备应用于日常巡逻,轻巧便携。执行低空管控任务时,一键切换模式,通过无人机远程识别模块接收无人机飞行信息,可及时获得包括无人机的ID号、经纬度位置、速度、高度、飞手位置等信息,同时推送至低空卫士APP,在地图上精准呈现飞手位置,并能达到1000米左右的有效侦听范围。
2024年10月,巡特警支队在南京青奥体育公园执勤期间,为确保低空空域安全,为执勤警力架设一个便携式基站设备,为两组机动巡逻警力各配备一个多功能肩灯。演唱会开场前夕,便携式基站设备和多功能低空识别肩灯同时发现一架“黑飞”无人机,便携式基站设备通过平台端提示报警,多功能低空识别肩灯通过蜂鸣报警。机动巡逻警力2分钟内通过低空卫士App上显示的飞手实时位置,将动态移动的飞手找到,并迅速控制无人机落地。随后,民警对当事人身份和无人机登记等信息进行核查,确认不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后,对其开展法治宣传,批评教育后劝离。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保障低空安全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时,必须守住安全底线红线。“我们是在建的重点项目,不少人好奇进度,会偷偷用无人机飞到工地拍照、拍视频,对我们工人施工和现场一些大型设备都有不小影响。”近日,南京江北新区警方接到辖区重点施工项目相关责任人求助,“黑飞”无人机影响了工程进度。了解情况后,巡特警支队为该项目工地提供了多功能肩灯,培训工地安保人员在日常巡逻中佩戴,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违规飞行无人机。“除了对工地安保人员培训,我们联合属地派出所与项目管理方建立联动机制,在发现‘黑飞’问题后,处置力量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巡特警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田宪元介绍。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低空与地面之间交互联动具有复杂性,需要完善的设施体系作为支撑,南京江北新区警方与忆伯科技研发的系列无人机远程识别设备,通过搭建低空应用和管控平台,能够实现低成本投入下加强城市低空空域监管,完成全区域精细化空域管理的目标。目前,这款多功能肩灯已申报国家专利,并在全国十余个省份进行试用并逐步推广。
破解基层痛点难题,提升处警效能
随着在江北新区分局各个警务站的推广应用,多功能肩灯已经成为解决无人机相关警情的有效技术抓手,让出警民警由“无从下手”变成“得心应手”。
接到无人机相关警情后,民警携带多功能肩灯到场,开启无人机识别模式,并与低空卫士APP连接,同步跟踪查看该无人机的位置和飞手位置。对于动态移动的飞手,低空卫士App也会实时同步其位置,同时记录“黑飞”无人机的ID号等信息,为民警下一步的调查处置提供有力支撑。
通讯员 江景轩 实习生 何君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元森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