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出版,曾启雄教授30年潜心钻研古代东方色彩之作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近日,《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传统色彩研究学者曾启雄教授,毕三十年之功潜心钻研古代东方色彩,通过大量的考察、记录、实践,联结历史和传说、技术和材料、典籍传承和东西方交流等,梳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脉络,追寻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色彩文化,回溯中国人的色彩美学传统。



传统色彩名称浩如烟海,而色彩文化更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变化,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更迭。

《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全书以古典色彩为线索,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考工记》《尔雅》《诗经》《博物志》《说文解字》《正字通》等古代文献中溯源传统色彩的表达,广泛搜集古代汉语色彩词汇,追寻色彩语言变化的痕迹,品读中国人的色彩命名智慧。



如 " 青 " 到底是什么颜色;蓝最初是否只用来表示植物而非颜色;在古文献里使用的最为频繁的 " 赤 " 字和 " 朱 " 字,后来为何逐渐使用原本表示粉红色的 " 红 " 来表达红色;玄并不是纯黑色而是黑中带红的色相,在古文献中也指涉天地初创时的状态等。

中国人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感,这种敏感不仅体现在色彩的命名上,还体现在传统色彩多变、含混、复杂的美学及文化意涵上,这与现代科学色彩理论有很大差别。



作者在书中写道:" 于近代消失的千年色彩,并不全然是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只是在现代化进程里,这些古老的色彩,来不及经过反省或咀嚼,被暂时遗忘了而已。"

重新回顾和整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不仅仅是对某种传统色的发现、利用,更在于恢复中国人对传统色彩文化的心理认同感,恢复色彩文化自信。如此,当我们看到白色这样抽象的色彩时,就不再仅仅想到纯洁,还会联想起素、缟、皎、皓、洁、粉、雪这些表达白色的汉字,想起告白、秋天、肃穆,想起白鹿和白虎的传说以及祥瑞之兆 ……



跨越时空,物质常常受到消磨和损坏,我们凭借物质媒介所见到的传统色,常常与它的本来样貌有所偏差。而 " 大自然的植物均有色素存在,古代人们通过不断尝试,只留下有价值的部分,古代文献便扮演了犹如银行贮存资产的角色,静静地跨越时空,等候后人去提取利用。" 以植物染色来表现传统色,是从古籍的笼统文字中复原失落的千年绝色,更是一场与技艺消失时间的竞赛。

曾教授从中国传统药书、博物书中爬梳整理染色材料,并深入研究色彩和材料的关系、染色工艺的色彩表现和技术复原等。同时,结合实际染色的经验,以无数次 " 试误 " 重回传统染色时代,寻求天然染色材料与传统技法的完美融合,还原中国传统色彩之繁复与美。



书中也记录了作者亲自寻找植物、反复实验的内容,他将这些传统色彩染色的奥秘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为现代染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出版社供图 校对 胡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