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把我父亲的证件保存了70多年!”“应该的,这也了却了我母亲的一个心愿。上一辈的缘分,我们这一辈要延续下去。”清明节前夕,新四军老战士之子梁建红通过现代快报找到了母亲的战友信息。3月27日,梁建红与母亲战友的后人在现代快报社见面,并归还了战友的淮海战役光荣负伤纪念卡、临时党员证、战地通讯员纪念卡等证件,不负70多年前的相托。
为了让这些证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两家共同将它们捐赠给淮海战役纪念馆。
△招德孚的证件
母亲走了,珍藏了70多年的战友证件未寻到主人
“我的父母都是新四军,母亲叫何敏,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去年6月,母亲去世了,但她珍藏了70多年的战友证件一直没有找到主人,她希望我们能帮她继续寻找。”此前,梁建红找到现代快报记者,希望通过媒体为母亲找到战友招德孚,归还战友的相关证件,完成母亲未竟的心愿。
△梁建红父母合影
据梁建红介绍,这些证件跟随母亲70多年,辗转了十几座城市。“因为工作调动,这么多年父母在常州、苏州、盐城、南京、北京、天津等城市都生活过,搬过那么多次家,仍然把这些证件保存完好,说明这些东西对她来说很重要,见证了他们的生死战友情。”
战友招德孚的证件为何会在母亲手中?何敏从未与儿子提起过,但梁建红根据母亲的战斗经历推测,这场托付可能发生在淮海战役后方的医院中。“淮海战役期间,我母亲是战地医院的医生。从招德孚前辈的淮海战役光荣负伤纪念卡和保健卡来看,他在淮海战役中受过伤,可能那时在医院里结识了我的母亲。治疗结束以后,他再次奔赴前线,生死未卜,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些重要的证件托付给我母亲。后来,因为战争原因和工作调动,两人失去了联系。我们希望能找到他或者他的后人,圆我母亲的心愿。”
四本证件、一本相册,见证烽火中的战友情谊
梁建红向现代快报记者展示了母亲保管的证件和相册,分别是招德孚的临时党员证、淮海战役光荣负伤纪念卡、保健证、战地通讯员纪念卡以及他个人的一本战时相册。
△临时党员证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些证件相册已经泛黄,透着岁月留下的印记,但边角完整、字迹清晰,保存得很好。临时党员证显示了招德孚的一些基本信息,他的籍贯是江苏高宝县(在今高邮宝应一带),1944年11月入伍,1945年8月入党,在四纵十一师三十团二营五连,职务是政治指导员。
△淮海战役光荣负伤纪念卡
△淮海战役光荣负伤纪念卡封底
淮海战役光荣负伤纪念卡的封面,画着一位烽火中的新四军战士,下面写着“华野四纵”四个小字。“华野四纵就是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是一支王牌部队,我母亲就是四纵的。”梁建红补充道。在纪念卡的封底,清晰地写道:“招德孚同志于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尤家湖战斗中光荣负伤,特赠此卡作荣誉的纪念。”
△保健证
△战地通讯员纪念卡
从招德孚的保健证中可知,他有较严重的胃病,1949年3月至4月受保健优待,保健等级是“肆菜”。而战地通讯员纪念卡里明确写下了“半月至少写稿一篇”的任务,说明他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招德孚本人照片
还有一本不起眼的战时相册,巴掌大小,封面写着“德孚”二字,册子里贴满了战友的照片,也有招德孚母亲的照片,还记录着两位战友的通讯地址。梁建红分析:“这本相册启用于1949年3月25日,地点在宣家堡,应该正是他在疗养期间。你看很多战友照片的背景是一样的绸布,很可能是统一拍摄,然后互相赠送的。这里面还有两位战友的地址,都是高邮、宝应的,和他都是老乡,可能是先于他上前线,害怕回不来,委托他寄照片回家,跟他留下证件给我母亲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
△招德孚战友照片
△招德孚战友照片
战友后人同在南京!两家延续上一辈的战友情
带着梁建红的托付,现代快报记者开始多方寻找,在网络上搜索发现,东南大学校友总会曾经发过招德孚的讣告。从讣告内容中可知,招德孚1927年出生,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入党,曾参加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转业后,他曾任东南大学工会主席,2004年因病去世。
讣告内容与证件信息能对上,于是现代快报记者通过东南大学老干部处联系上了招德孚的后人,并安排两家后人见面。
3月27日,梁、招两家后人在现代快报社相见。招德孚的儿子招小军,女儿招晓敏、招小燕早早地来到了报社,他们既紧张又激动。招晓敏还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想要当面致谢。
没过一会,梁建红也赶到,他从文件袋中小心翼翼地拿出招德孚的证件和相册。“感谢你们!谢谢你们家一直把我父亲的东西保存得这么好。”“应该的,这也了却了我母亲的一个心愿。”
△招家儿女正在看父亲的相册
△招德孚母亲的照片
在父亲去世近20年后,招家儿女轻抚着父亲失而复得的证件,非常激动,思绪也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招小军回忆,“父亲也讲过,那个时候牺牲的人很多,他们村里面一起参军的只剩两个人,其余的都牺牲了。他对自己在战争年代的事情倒是讲得不多,他受过伤我们都不是很清楚,后来他生病住院我们才晓得一点。”看到相册中奶奶的照片,招晓敏非常感动,“奶奶本人我们都没有见过,这些老照片太珍贵了。”经招家儿女辨认,相册中还有招德孚摄于1949年4月的照片。
生死战友的后人再相见,虽跨越了70多年的岁月,但亲切感让两家人的距离迅速拉近。“我是1956年的。”“我是1955年的,那我比你大一点。”交谈中,梁建红和招小军发现,两人不仅年龄相仿,成长环境相似,甚至连家庭住址也离得挺近,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上一辈的缘分,我们这一辈要延续下去。”
△招小军(左)与梁建红(右)
共同捐赠,淮海战役纪念馆将适时展出
看到父亲的证件,招家儿女觉得无比亲切,但同时他们也想让这些东西发挥更大的价值。招小军表示,“父亲在学校的时候,就常常给学生们上党课,传承红色精神,所以我希望可以把这些东西捐赠给淮海战役纪念馆,弘扬正能量。家里还有不少老物件,以后整理出来,我都愿意捐给纪念馆。”梁建红对此也很赞同,“这些东西放在我们两家,都没有放在纪念馆的意义大。”
△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收藏证书
为了达成两家的心愿,现代快报记者与淮海战役纪念馆取得了联系,馆方派出工作人员赴南京接受捐赠,并为两家颁发收藏证书。
△淮海战役纪念馆为招、梁两家后人颁发收藏证书
“相册对于招家来说,可能意义更大一些,所以我们留给了招家。”在仔细查看了这些证件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文物史料科工作人员王磊表示,招德孚前辈留下来的四样东西,都很有研究价值,尤其是光荣负伤纪念卡和保健证,纪念馆现存的不多。“这两样东西反映了当时部队在后勤工作以及伤员的待遇问题上建制比较健全。我们拿回纪念馆以后,相关的文物研究人员会继续深挖这后面的历史。我们会找比较恰当的时候,比如一些反映部队后勤工作、政治工作的专题展时,让这些东西和大家见面,传播红色文化。”
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 李楠/文 钱念秋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