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省消萱 记者 江楠)近年来,儿童彩妆成了很多爱美小朋友的心头好。但市面上这类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造成很多困扰。5月25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儿童彩妆”产品比较试验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不少儿童彩妆化妆品存在产品信息不规范的问题,个别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资质,涉嫌虚假宣传和欺骗消费者。
△儿童彩妆化妆品
【检测】
15款样品均符合相关标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比较试验共购买15款样品,线上10款,线下5款,单价从16.9元到399元不等。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化妆品的标准,因此本次比较试验依据化妆品的标准进行检测,如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GB/T 27576-2011《唇彩、唇油》、QB/T 1976-2004《化妆粉块》等。据悉,本次比较试验中主要针对儿童彩妆产品中腮红、唇彩、眼影这三类产品进行测试比较。
△儿童彩妆化妆品
检测结果显示,15款儿童彩妆样本的微生物指标、pH值、重金属(汞、铅、砷、镉)、41种糖皮质激素、盐酸美满霉素等7种组分、氟康唑等9种组分和依诺沙星等10种组分均符合相关要求。
【问题】
信息标注不规范、夸大或虚假宣传
1、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一方面,部分产品缺少备案信息。此次实验中的6款国产产品没有查到化妆品备案信息,1款进口产品没有查到备案信息,样本备案率为53.3%。
不过,工作人员表示,2021年国家药监局公布了《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其中规定:自2022年5月1日起,此前申请注册或者进行备案的儿童化妆品,未按照《规定》进行标签标识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在2023年5月1日前完成产品标签的更新。《报告》显示,虽然有部分品牌最初并未在网上进行相关产品的信息备案,但新规施行以后,企业在网上进行了产品信息备案,这也说明在国家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部分企业已经提高了法律意识,加强了自身的生产备案管理。
另一方面,部分产品缺少生产许可证。15款产品中,除1款进口产品没有生产许可标识外,还有3款产品未标注生产许可证。通过查询相关企业的经营范围,发现它们根本不具备化妆品的生产资质,属于超范围经营。此外,1款进口产品没有中文标签,2款未标注化妆品的执行标准,仅标注了玩具的标准;还有2款标准标错的情况。
2、虚假宣传
《报告》还指出,本次购买的15批次儿童彩妆样本中,有部分产品存在夸大或虚假宣传的问题。有的是在网页宣称“水溶性配方”等字样,有的是产品包装上印有相关描述。这些描述指的是,产品用清水清洗即干净。但是通过实验室溶解测试,这些彩妆类产品并不能溶于水,势必要选择卸妆产品进行清洗。儿童的皮肤娇嫩、角质层薄,经常使用可能对其皮肤产生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资质,却在产品上宣称具有CCC认证,涉嫌虚假宣传和欺骗消费者。
【建议】
一看、二查、三测、四防
针对上述问题,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儿童彩妆时注意“一看二查三测四防”。
△儿童彩妆化妆品
(一)看清产品包装上国产化妆品是否标有生产厂家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进口产品是否有中文标签。尽量选择包装密封性好,不要选择敞开式包装销售的产品;此外,还要查看产品外包装上是否有产品的全成分,尽量选择成分简单,不含香料、酒精和着色剂的产品,选择有一定安全使用历史的化妆品原料,不建议购买添加新研制的化妆品原料的儿童彩妆。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儿童化妆品标识——“小金盾”,自2022年5月1日起,申请注册或者进行备案的儿童化妆品,其标签必须标识“小金盾”,此前申请注册或者进行备案的儿童化妆品,应当在2023年5月1日前完成产品标签的更新。届时请广大家长朋友在选购儿童彩妆产品时,关注“小金盾”标识。
此外,省消保委建议消费者购买儿童彩妆时查看产品的外包装上的执行标准,产品的执行标准应该是化妆品相关标准,而不是玩具标准。
(二)查询备案信息。建议消费者在信誉良好的商超或网络平台上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儿童彩妆。购买前可以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APP”查询拟购买儿童彩妆的备案信息;如果发现产品没有备案信息,建议不要购买并拨打12315进行举报。
(三)测试是否有过敏反应。由于个体皮肤存在差异,在首次使用儿童彩妆或更换不同品牌的产品之前,可以先做皮肤过敏测试,观察对产品是否存在过敏反应。建议消费者在前臂内侧的中下部涂抹少量产品,24小时后观察涂抹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灼热等异常现象;如无异常现象,再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正常使用。
(四)防止产品使用不当。建议消费者尽量减少儿童彩妆的使用量以及使用频次,不必须时尽量不给儿童使用。因为儿童的皮肤角质层薄,吸收好,屏障作用弱。有害物质极易吸收进入体内,引发各类炎症,甚至更大的伤害。在使用儿童彩妆产品后,建议选择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卸妆产品进行卸妆,防止清洁不彻底对皮肤造成影响。另外,对于购买的产品应妥善保存,并经常检查产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由于密闭不当导致产品被污染等。若在使用产品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该产品并注意观察;如症状未改善,建议及时就医。
- 南京
- 2022-05-25 13:17:25
- 南京
- 2022-05-25 11:46:57
- 南京
- 2022-05-25 10:55:57
- 南京
- 2022-05-25 10: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