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下载量700多万次的应用竟是“高仿版”?江苏警方:可保存证据,及时报案

现代快报讯(记者 江楠 季雨 文 / 摄)智能手机自带的 " 应用市场 " 是用户下载各类应用的首选。但是,声称 " 经过平台筛选、认证 " 的应用真的都是 " 正版 " 吗?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近年来,不少网络运营商通过模仿正版应用的图标和功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 " 高仿 App",并以此骗取消费者财产或个人信息的案件屡见不鲜。专家认为,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布和下载 App 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江苏警方提醒,网络用户如果因为网络平台运营者的过错而产生损失,用户有权向网络平台运营者主张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正版和 " 高仿版 "

案例:" 高仿 App" 下载量超 700 万,换个 " 马甲 " 重新上架?

近日,吴女士在华为应用市场上搜索一款此前使用过的,名为 "GuitarTuna" 的乐器调音软件。输入前几个字符后,位居搜索结果首位的是一款和原版图标非常相似的 App,且下载量高达 700 多万次。吴女士使用几秒后,该应用便弹出对话框,称用户必须充值才能使用。根据以往良好的使用体验,吴女士立刻充值。可充值后,该应用的功能仍然无法使用。仔细检查后,吴女士发现,自己下载的 APP 名为 "GuitarTuner",和原版 "GuitarTuna" 相差了两个字母。

随后,吴女士向华为应用市场进行投诉。吴女士要求华为应用市场解释这款应用是否属于盗版。此外,她还要求平台方对此款软件进行下架处理。同时,由于该应用充值的收费方是微信平台,因此吴女士在微信上对此次交易提出异议,并附上了差评的截图,要求退款。

当晚,吴女士收到了来自微信的退款。同时,华为应用市场回复吴女士,称平台已对此款软件做下架处理。不过,由于 "GuitarTuna" 乐器调音开发商未对 "GuitarTuner" 进行侵权投诉,所以暂不能认定是盗版或是存在侵权行为。

不过,4 月 18 日,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该 App 疑似改了个名字,重新出现在应用平台上。记者输入 "GuitarTuner" 之后,找到了一款名为 "Guitar 吉他调音器 " 的应用。应用介绍中显示,该 App 名为 "GuitarTuner 吉他调音器 ",与应用平台上的名称不一样 。吴女士告诉记者,这款 App 和她此前投诉的 App 相比,图标上略有改动,安装量增加了 2 万次,但二者的开发商是一样的,评分也都是 1.3 分,就连评论区里的内容也一模一样。不过,记者使用后发现,该应用并不存在 " 先充值、后使用 " 的情况。针对此应用是否与吴女士投诉的应用相同,记者联系了华为应用市场。但截至发稿,华为应用市场没有回复。



△除了图标和下载量略有不同,其他细节都一样

调查:仿冒 App 屡见不鲜,消费者维权困难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网络运营商通过模仿正版应用的图标和功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 " 高仿 App",并以此骗取消费者的财产或个人信息。早在 2018 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站发布的《2018 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就指出,在虚假的贷款 App 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超过 150 万人,大量受害用户向诈骗分子支付了上万元的所谓 " 担保费 "" 手续费 " 费用,经济利益受到实质损害。

2021 年,有诈骗团伙做出了同名高仿 " 国家反诈中心 " 的 App 实施诈骗。这些人打着 " 国家 " 的旗号,通过解冻资产、涉嫌经济犯罪需核查资金等话术,骗取下载者的钱款。针对上述现象,多地反诈中心提示:不要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不点击陌生链接,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

黑猫投诉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有相关投诉及企业反馈,一些不法分子会仿冒官方 App 向用户实施诈骗," 高仿 App" 不仅名称和图标与官方 App 相近或者相似,甚至点进去连界面都相差无几,主要涉及借款、投资等金融借贷类 App。

而在投诉的过程中,不少消费者表示很难直接与平台、销售商、开发商进行联系,这给维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虚拟商品的退换货规定相较于其它实体商品的规定更加苛刻,对于应用是否存在诈骗行为、能否 " 正常使用 " 等问题的认定也很复杂,如华为应用市场要求消费者将手机使用该款软件的全过程进行录屏后发到指定邮箱。



△评论区大多为差评

江苏警方:保存好相关证据,情节严重时应尽快报案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 高仿 App" 的套路反而越来越多。2021 年 5 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20 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下称 " 综述 ")指出,一些不法分子制作仿冒 App 并通过分发平台生成二维码或下载链接,采取定向投递等方式,通过短信、社交工具等向目标人群发送二维码或下载链接,诱骗受害人下载安装。同时,还综合运用下载链接多次跳转、域名随机变化、泛域名解析等多种技术手段,规避检测,当某个仿冒 App 下载链接被处置后,立即生成新的传播链接,以达到规避检测的目的,增加了治理难度。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任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虚假仿冒 App 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布和下载 App 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此外,较低的违法成本驱使虚假 App 制作者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因此,任超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应用市场、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虚假贷款 App 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那么,网络用户应该如何防范 " 高仿 App" 骗局呢?江苏警方认为,第一,对于网络用户而言,应当慎重下载 App,尤其要警惕那些没有规范途径的或者自己非常陌生的 App,提高对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防患于未然。在下载 App 时,用户应尽量选择知名应用市场及知名应用开发商,下载前可仔细查看 App 近期的 " 差评 ",确保无钓鱼、欺诈嫌疑后再下载。第二,对于网络平台运营者而言,其是有效规避、防范真假 App 的核心,因此应当强化管理意识并提高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并通知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相应的调查和处理。对于因为网络平台运营者的过错而导致相应损害发生的,网络用户有权向其主张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果公众一旦被骗,首先应保存好相关证据,根据被骗情况决定具体的维权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例如涉及欠款较多或者人身伤害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因人身侵害而有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损害赔偿;对于个人重要信息被骗的,可以通知网络平台运营者删除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