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垚仟)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美食的历史,而对于 " 贪吃 " 背后丰富的文化艺术历史,以及蕴含的丰富历史逻辑,却知之甚少。今年初,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法国知名作家、历史学家、近代饮食史教授弗洛朗 · 凯利耶的《馋:贪吃的历史》,饱览贪吃众生相,细探文明发展史。
3 月 12 日晚,《馋:贪吃的历史》一书译者、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作客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主持人文岚一起围绕《馋:贪吃的历史》进行对谈,从文化的角度梳理饮食观念在历史与生活中的变迁,带领观众踏上一场穿越古今的美食之旅。
贪吃:从罪行到生活艺术
人类对于美食,有着无尽向往,也有着数不清的趣事。《馋:贪吃的历史》聚焦于 " 贪吃 " 这一饮食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变迁,揭开美食中隐藏的文化密码。黄荭介绍,她在翻译书籍过程中也享受到了 " 知识的盛宴 ":" 这本书涉及了历史、社会学、民俗、艺术史,甚至广告、电影等流行文化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具有法国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方式。"
△《馋:贪吃的历史》译者、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
黄荭特别谈到了书籍中展示的 " 馋 " 在历史文化中 " 去罪化 " 过程。" 因为在贪吃的表象下隐藏的是一种贪欲,而贪欲很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物质条件愈来愈丰富,享受美食之乐变得合情合理。超越了 " 进食 " 的需求后," 用餐 " 成为一种包含礼仪、社交、品位、趣味的文化行为。" 美食 " 也开始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与时尚,甚至渐渐进入了文化遗产的行列。我们见证了贪吃这一行为被合理化与雅化的进程,同时," 吃什么 " 与 " 想什么 " 的密切联系,让贪吃的历史变成了洞窥人类社会心态与生活方式发展的一条捷径。
饮食与情感:热爱美食的人永远不会抑郁
对食物的贪恋和眷恋也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特别是与家庭、故乡的深刻联结。文岚与读者分享了她关于美食的家庭故事,特别讲到 " 家常菜 " 对于孩子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步入中年的人们,突然怀念起父母在自己小时候煮的菜;远在异乡打拼的人们,会被来自故乡的食物深深打动。食物承载的不仅仅是味觉的刺激,也是人生的滋味。黄荭也特别提及她在法国留学时,吃到家乡温州鱼圆时的内心的亲切与欢喜。
也许你也有一位长辈对儿时吃过的某种食物念念不忘,总觉得现在的味道不复当年。余斌表示,也许并不是现在食物变了,只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儿时记忆常常与饥饿相连,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食物也会显得异常美味。黄荭回忆起儿时用猪油和酱油拌饭的美味,也引起了现场嘉宾的共鸣。
主持心理类节目的文岚,进一步观察到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她看来,热爱美食的人永远不会抑郁:" 抑郁和焦虑就是在为过去的事情而后悔,为未来的事情而担忧,唯独不在当下,而美食瞬间用各种味觉将你拉回当下。让人感慨 : ‘太好吃了!’总是在当下的人,一定不会有心理问题。"
△主持人文岚、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从左至右)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饮食观念又有着怎样的内涵?余斌认为,中国文化对于饮食的坦度更丰富和包容," 我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天然合理的,它的合法性从孔夫子那就得到认证了。"
但不论中西方文化,对于不加节制的饮食都存在批判。" 老饕、饕餮、饕餮之徒,其实都不是什么好话。我们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排斥暴饮暴食,要不然猪八戒怎么会是那么一个可笑的形象。" 余斌说道。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 南京
- 2022-03-13 18:11:31
- 南京
- 2022-03-13 18:10:11
- 南京
- 2022-03-13 13:16:25
- 南京
- 2022-03-13 1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