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他们,是一群民间文物爱好者,名叫 " 华夏古迹图团队(简称华古团队)";他们中,有警察、会计、医生、程序员;他们,用 8 年时间走遍了南京的角角落落,留下众多文物的珍贵资料。
3 月 6 日下午,《寻迹南京——南京重点文保导览手册》新书发布会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举行。该书汇聚了南京 55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 多处文保点、600 多张文物古迹图 …… 捧着它,公众可以按图索 " 迹 ",畅游南京各文物保护单位。
△《寻迹南京》新书揭幕
追随朱偰,保护并留住南京记忆
发布会现场,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杨新华、朱偰先生之子朱元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汪晓茜 …… 纷纷相约而来。
"2007 年 4 月,值朱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因骨折在病床上主编了 63 万字的《朱偰与南京》,同时拄着双拐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图片展,以纪念这位 80 多年前留德归来的经济学博士。朱偰先生利用工作之余背上德国相机骑车或步行遍访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和名山胜水。" 杨新华说,朱偰先生是南京文物调查第一人,留下了南京众多文物古迹的珍贵文字和影像资料。
杨新华说,如今,朱偰的精神在华古团队得到了继承和持续守护。他们追随朱偰的足迹,遍访南京文物古迹,他们编著的《寻迹南京——南京重点文保导览手册》又是在沿着朱偰先生足迹上取得的一个成果。" 该书以南京 55 处(近 270 点)国保作为主轴,以 600 余幅精美图片和 10 万字的详实资料串联出周边的省级、市级、区级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千余处,不仅向世人展现南京从远古到近现代的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厚重,更可以看成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尽的‘影像志’资料,记录了当下大开发环境下的南京文物的现状,既具资料性又兼具艺术性。"
现场,朱元曙也对华古团队表达了感谢和敬意。他说,父亲一直致力于南京文物的保护,而今华古团队所做的,和父亲当年所做的一样,都是 " 保护南京文物,留住南京记忆!"
△华古团队在外考察
寻遍南京,他们为 " 国保 " 拍下影像志
事实上,华古团队是一支民间文物爱好者队伍。团队中,有程序员、会计、警察、医生、教师 …… 华古平台创始人、《寻迹南京》副主编邵世海是南京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从事计算机软件研发。而《寻迹南京》的主编、南京城墙博物馆馆员王腾则是团队中唯一一个从事文物专业的。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建立团队的初衷,是沿着朱偰先生的足迹,通过走访去记录南京文物古迹的现状和变迁。
△《寻迹南京》书影
" 我们组建的华古团队及前身——‘主题南京’团队就是一个文物爱好者团队。从 2014 年开始,我们开始对南京的文保进行拉网式的走访,无论是远郊的高淳、溧水、六合,还是近郊的江宁、浦口,当然还有城市中心区域,都有我们的足迹。8 年间,我们走访了 2000 多处文保及其子项。" 王腾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走访期间,他们还把文保的实时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文物部门,如:南京栖霞和镇江丹阳的南朝石刻被盗拓事件、南京溧水魏家祠堂破败坍塌危机等,都及时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
△《寻迹南京》内页
走访多了,文保单位的影像也越来越多。于是,他们萌发了出书的内容。" 海量的图片,选哪些进书中,对我来说,太难了。" 邵世海说,书中一共选用了 622 张图,都是 " 编辑说了算 "。
王腾介绍说,《寻迹南京》力图成为一本兼具美观和实用的南京文物保护单位寻访工具类书籍。该书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5 大类梳理南京文物古迹,把南京划分为 39 个文保寻访区域,设计了便利的寻访路线。
△大礼堂
例如明故宫遗址线路,不仅包括了明代西安门、三大殿、午门等 7 处文保点,还将周边的励志社等 3 处民国旧址编入寻访线路;南朝陵墓石刻是六朝古都南京的代表性文物名片,数量较多且分处栖霞、江宁两区,因此分别归入 4 条线路,可与周边其他文物同游 ……
△方旗庙失考墓石刻
穿越时光," 华夏古迹图 " 带你去打卡
春日的午后,想去周边寻古探幽?可以!
为了方便公众打卡周边文物,邵世海以文物部门公布的文保单位列表为基础,汇集多年走访资料,推出了网站和 APP,迅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物爱好者。
2019 年升级更名的 " 华夏古迹图 " 大数据平台包括网站、APP、微信小程序等,全国各地的文物爱好者可以方便查找全国和身边的文保单位 ,并且可以通过留下足迹(照片和感想)、在地图上打卡标注文保单位等方式互动。特别是文物爱好者们多年搜集和拍摄的资料,实现了平台的 " 时光机 " 功能,通过不同时期的影像资料反映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如果走访时发现文物有损伤和遗失,可以及时向文物部门报告。
△抬升后的萧暎墓神道石柱
" 现在,如果到南京栖霞区甘家巷,去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暎墓神道石柱,会发现石柱中间有一截是黑色的。它天生就是这样的颜色吗?并不是这样。打开 APP 里的‘时光机’功能,看看萧暎墓神道石柱早年的照片,就能破解这截黑色的来源。" 王腾以萧暎墓神道石柱为例,为大家做介绍。他说,以前石柱有一大半都陷进土里,再加上地势低洼,即使后来加盖了一间砖房保护,但是它还是被长期浸泡在水里,久而久之,泡水的地方就变黑了。2020 年,文保部门对石柱进行了整体抬升,这截黑色也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华夏古迹图平台完善了全国 367 个城市的数据,涉及 5.6 万个文保单位,上传照片接近 51 万张,用户不仅包括文物发烧友和普通公众,也包括历史或考古专业的学生和文博研究者。
△《寻迹南京》书影
在现场,邵世海也透露了他们的下一步计划:从南京 " 寻迹 " 到全国。继《寻迹南京》之后,他们还将推出《寻迹北京》《寻迹巴蜀》等。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文颖 储希豪 胡玉梅
(华夏古迹图团队供图)
- 南京
- 2022-03-07 20:27:47
- 南京
- 2022-03-07 19:44:03
- 南京
- 2022-03-07 19:43:37
- 南京
- 2022-03-07 19: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