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天才儿子》毫无预兆地火了全网。
杭州日报“倾听”栏目20多年来,第一次接到从殡仪馆打来的电话:“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他妈妈今天刚走了。”这篇记叙无名“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和他父亲金性勇的真实故事的报道,让很多人不得不发出“预警”:看前备好纸巾。
因一个意外,金晓宇幼年眼部残疾,后又确诊为躁郁症患者。同样因一个意外,他走上了翻译之路。十年来,他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语言,读了浙江图书馆几乎所有外语小说,他翻译了22本著作,并在患阿兹海默症的妈妈生命中最后三年的岁月里,给予了细心照顾。
这个故事见报后,仅在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阅读量就达到689万。至少有七家影视公司表示想拍摄这个被称作“杭州版《美丽心灵》”的故事。
不幸、厄运、惊喜、悲怆、追寻、忧虑、父爱、亲情……在这个报道中,有着诸多阅读和体悟视角,但无疑,一位八旬老人向这个世界发出深情托付,是藏在所有话本里最深层的内容。这是一个穿透命运冰土的心灵秘密。
杭州日报在第二篇报道中说,故事的见报,对老人来说更像是完成了一桩盘桓已久的心愿。“我把心里话说出来,小宇看了报道,也接受了。因为有些话当着小宇的面,以前不敢讲。”“我们两个人还能相依为命。现在我们两个人不要分开。”
老人漫长而朴素的表达,让人隐隐感觉到一种担忧。促使他在人生最后的送别处给报社打去电话的,可能就是这份担忧。但真相又不止于此,他极力展现的“儿子的天才”,分明在某个庭院、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散发出生命之光,引人打探。
这是超越物质的精神邀约。
这篇报道的内核,让很多人想起了余华的小说名篇《活着》、中国青年报冰点在20多年前打动无数人的著名报道《五叔五婶》。弱小而坚强的“活者”们,才是人们在这个世间最可敬的知音。拥抱这些美丽的生命,关切他们的命运。在一个个危机时刻,把这些生命温柔地托出水面,享受到阳光,并与之对话,是一个父亲的本能,也是一个社会的道义。我们从无数网友“我能做些什么”的询问里,看到了这一点,且为之感到温暖。
这是超越俗务、超越界限的精神呼应。正如杭州日报报道中所言,“虽然素不相识,但关于爱,关于不幸,关于救赎,这些人类的情感是彼此相通的”——是啊,每一个冬天,都因拥抱而暖。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 南京
- 2022-01-18 11:19:52
- 南京
- 2022-01-18 11:16:03
- 南京
- 2022-01-18 09:17:04
- 南京
- 2022-01-18 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