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山海关清洁取暖“一刀切”,导致部分群众挨冻的问题,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3日表示,生态环境部对此事高度重视,已组织调查了解情况,督促地方切实整改,并将密切关注后续整改落实情况。
这一表态令这一事件整体局面为之一改,被寒冷包围着的人们又有了热乎起来的希望。但人们依然有理由警惕“一刀切”做法的卷土重来,因为,清洁取暖“一刀切”可谓屡改屡犯,今天这里,明天那里,一些地方着实让人不省心。今年1月,陕西日报就刊文指出:陕西省推行农村清洁取暖工作已有三年,部分地区“煤改气”“煤改电”成效显著。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行这一工作过程中“一刀切”,不顾村民意愿。
早在2018年1月,国家能源局就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清洁取暖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煤改电、煤改气,而是对煤炭、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形式统筹谋划。
可见,清洁取暖绝不是一项以部分人受冻为代价的工程,而是一项通过技术、理念、资源的运用或调动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应该说,这才是清洁取暖的“初心”。但一些地方简单粗暴地推行变了调的清洁取暖,生生把好事办砸了。
表面上看,这是不懂技术、不懂能源常识造成的结果,但根本上,这是违背民情民意拍脑袋的结果。
以山海关古城为例。山海关古城至今未通天然气和暖气,约4300户房产中,冬季居住的约1700户,其中集中供暖户仅有265户,而且存在着老人多、平房多、生活困难家庭多的“三多”现象。面对这种局面,本应按照国家部委的要求,在清洁取暖工作中突出一个“宜”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但2019年,古城片区全面禁煤。今年冬季,当地又禁止烧柴取暖,一些群众家中的炉灶被封堵。真可谓只知“封禁”不知“宜”,引发严重后果。由于当地政府免费配发的电暖气取暖效果不佳,而且完全靠电取暖的成本较高,即使给予电费优惠和相应的改造补贴,一些群众还是承受不起,只能拿身体“硬扛”。
有人说,应该让当地的政策制定者去那些冰凉的屋子里过几天。此话道尽人们对于当地一些干部不知民情民意、乱作为的愤懑之意。如果决策人能够从民情民意出发,因地制宜地、多措并举地、分层次地推进清洁取暖系统工程,又怎会造成今天这样一个被动、尴尬的局面?
治理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岂有让群众反吃苦头的道理?要杜绝清洁取暖“一刀切”做法,当以严肃问责倒逼一些地方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以科学开明的姿态投入清洁取暖工程中,真正把群众的心暖热。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 南京
- 2021-12-23 22:06:11
- 南京
- 2021-12-23 21:31:11
- 南京
- 2021-12-23 20:49:49
- 南京
- 2021-12-23 20: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