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专于业,深于情”的一代词宗——海内外学者齐聚,纪念唐圭璋诞辰120周年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今年是唐圭璋先生诞辰120周年。唐圭璋被称为“词林宗师”“学界泰斗”,其学问、建树,有目共睹,特别是他的《全宋词》,举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更是永远嘉惠学林。

11月6日至7日,由中国韵文学会、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纪念唐圭璋先生诞辰120周年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以及国内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研讨。在众人的深情追忆中,一代词宗“专于业、深于情”的形象在人们脑海中复活。 

△与会学者合影

唐圭璋(1901—1990),中国当代著名词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1928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唐圭璋先生终生致力于词学研究,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等,著有《词学论丛》《唐宋词简释》《宋词四考》《宋词纪事》等,在当代词学领域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

哲人虽远,典范长存。6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在致辞时说:“如今我们要想改良学风,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回归传统、效法前贤。今天有这么多唐门弟子及学界新秀在这里济济一堂,隆重纪念唐老,深情缅怀唐老,其实质就是呼唤传统的回归,呼唤唐老以及与唐老为道义之交、文字之交的前辈们所创造的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的回归。正是在这重意义上,我愿意对唐老说一声:魂兮归来!” 

“环顾海内词林,并世能有几人”

“以一人一手之功,由博返约,钩沉探微,完成《全宋词》《词话丛编》等十几部宏伟著作,环顾海内词林,并世能有几人?经历八年抗战,十年浩劫,国难家愁集于一身,而笔耕不辍,毅力惊人,并世又有几人?著作等身,声华日盛,而乐于称扬师德,奖励后生,自视常若不足,更是并世学者中所少见的。”唐圭璋老同学王季思先生对唐先生的这番“盖棺定论”可谓中肯。

△唐圭璋先生

△与弟子交流

“环顾海内词林,并世能有几人?”在后辈学人莫砺锋的眼中,“即使说‘并世仅有一人’也并不过份。”

“编纂一代文学总集,兹事体大而难成。”莫砺锋说,清康熙朝编《全唐诗》时,已有胡震亨《唐音统签》与季振宜《唐诗》的良好基础,但仍由官方出面动员学者十余人,费时一年半方成。宋词的作品总数虽然只有唐诗的五分之二,但是唐老以一人之力编成《全宋词》,接着又编成《词话丛编》《全金元词》,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唐老平生屡遭动乱,堪称东西南北之人,身体又很瘦弱,他竟能在既无经费支撑、又无团队协作的情况下毅然完成数部大书之编纂,这种大智大勇完全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源于对国家民族文化事业的责任感,这是唐老公德之荦荦大者。”

莫砺锋的授业恩师程千帆与唐圭璋同出词曲大师吴梅门下,因此莫砺锋对唐圭璋执弟子礼。唐圭璋作为现代宋词研究的开山祖师、宋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其学术成就嘉惠学林,沾溉一代,无需赘言,但更令莫砺锋景仰的,是唐先生学术成就背后的德行。

“唐先生年幼失怙,24岁入赘尹家,与妻子尹孝曾伉俪情深。可惜天公不作美,12年后尹夫人因病逝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尹夫人临终前叮嘱他:他日再娶,切莫亏待三女。唐先生回答:不再娶,不就不亏待了吗?此时的唐先生年方36岁,但他一诺千金,从此独身54年,直至90岁离世。”以莫砺锋的看法,唐先生此举,不但今世罕见,就是在古代也难觅其匹。在中国文学史上,元稹、韦应物、李商隐的悼亡诗,苏轼的悼亡词,感动了无数后人,但他们大都独居不久后又续弦再娶,其深情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而唐先生对妻子的情之专、情之深真可谓海枯石烂生死不移。

△莫砺锋教授致辞

据唐圭璋的女儿唐棣棣回忆,母亲去世后,父亲常常独自到坟地上停留一整天,伴着亡妻念书、吹箫。母亲留下的遗嘱,父亲铭记终生,一手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到了晚年,长女、次女先后去世,年迈体弱的唐先生又担负起照料几个年幼外孙儿女的重担。

“本来丧偶之人再婚并非失德,男子丧偶并有幼儿需要抚养者续弦也是很正常的事。唐老的举动并非外在的道德要求所致,而是他对妻儿的深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用生命对一个庄严承诺的遵守。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我认为,深情绵邈、温柔敦厚的气质是唐老成为词学一代宗师的内在条件。”莫砺锋说。

一言一行堪称师德典范

在6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教授致欢迎词。他回顾唐圭璋先生七十余年的词学研究历程和丰功伟绩,总结其矢志学术的崇高精神、春风化雨的育人情怀,衷心祝愿唐门弟子薪火传承、砥砺前行。中国韵文学会会长肖瑞峰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田安教授、日本南山大学教授蔡毅、澳大利亚资深教育专家史双元通过视频连线致辞。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教授主持。

△陈国祥教授致开幕式欢迎词

△唐门弟子杨海明、钟振振等参会

唐圭璋作为一代名师,终生都在教书育人,历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大、南师大等校教授,桃李满天下,如今唐门弟子在当代词学研究界已占半壁江山。唐先生更以自身的道德高标对弟子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领,唐门弟子对此均有深切的体会。

“我在高校工作多年,目睹了当今学术界的许许多多怪状之后,再来回想唐师的为人和治学,就更觉得他人品之高和学风之正真乃当世所少见。”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王国维次子王仲闻先生生计无着,唐师邀请他参与订补《全宋词》,但出版时王先生因“右派”身份不能署名,唐师非常歉疚,为他据理力争,中华书局的文书档案中保存着当年的《全宋词》出版合同,在编者签名的一栏里有唐老亲自用毛笔填写的“王仲闻订补”五字。王仲闻先生恢复名誉后,《全宋词》署名从此都是“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

“感受最深的,是唐师对人生事业的追求十分执著,对学术,对爱情,都是矢志不渝。”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说,唐师名震海内外,上门求教或写信请益者不计其数,唐师几乎是有求必应,或耳提面命,或答书解惑,从不吝惜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比如70 年代于北山先生撰写《陆游年谱》时普向唐师请益,唐师回复了四封长信,或指示罕见资料,或商榷有关观点,倾箱倒篮,知无不言。又如 80 年代初刘庆云向唐师请教词话,当时《词话丛编》增订本尚未出版,唐老却把将要补入的25 种书目先让她抄录,许多事例都在学界传为佳话。

“唐先生的学术遗产是全世界共享的宝贵财富”

经由唐圭璋、夏承焘、龙榆生等一代学人的传承发展,词学由“小道”终成与诗学比肩的“显学”,更在海外开花结果。

△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日本南山大学教授蔡毅讲述了国际汉学界一段鲜为人知的“诗缘”。1988年,蔡毅获得去日本京都大学留学资格,指导教官正是汉学大家清水茂先生,为给老师献上一份有分量的见面礼,蔡毅便想求唐老墨宝一幅,于是托唐老的外孙女婿王锡九帮忙,唐老欣然应允,挥笔写下自制的一阙词,并赠《梦桐词》一部。清水先生大喜过望,读了《梦桐词》以后,也写下一首和词赠予唐老。“清水茂先生的后人都没有承继父业,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向清水家人要回这幅字,赠给南师大。”蔡毅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田安教授追溯了自己的词学研究之路。作为研究唐宋文学的美国学者,田安的学术经历跟中国学者差不多,都深深受益于唐圭璋先生学识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青年作者的她,第一次读到唐圭璋先生和唐门弟子杨海明教授的著作,深受启发——“究竟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被称之为词?是谁创作的这些词?我们又该如何确定他们的身份?词话中哪些篇目更为重要?词在早期的主要形态是怎样的?有哪些人物对早期词学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影响……这些问题的背后蕴含着唐先生的敏锐洞察。”

田安相信,“唐圭璋先生的学术遗产是全世界共享的宝贵财富,他的学问后人至今难以企及,当下学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似乎非常有必要在此驻足追思本学科上个世纪的那些巨擘,回顾他们留下的启迪”。田安同时寄望与会的青年学人们,在前辈学者所作卓越成就的基础上,去研究全新的跨学科学术问题,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审视宋代文学,发掘宋词与宋代社会史、文化史和经济史之间的新关系。

△《唐门词学》发布

开幕式还举行了《唐门词学——唐圭璋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纪念文集》发布仪式。该书全面展示了唐门弟子词学研究丰硕成果,其中“唐门学谱”系统梳理了几代唐门学人薪火相继的学术传承,据了解,编制学谱在全国学术界尚属首创。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