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玉田
盐都西乡,在北纬33度至34度之间,四季分明。
立秋一过,暑气未消,清晨的风却偷换了性子,掠过树梢时惹得叶片轻颤,沙沙声细微清晰,以独有的韵律,叩响季节的门扉。
浓云淡成薄纱,天空高远得让人想张开双臂;木叶簌簌,每片叶子的颤动,都是秋天在轻轻说话。
正如“扬州八怪”之一金农诗云:“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盐都西乡,乃鱼米之乡。
稻子的生命是与暑热一同开始的。
年轻时在乡镇工作,走在稻田路边,听到了蛙鸣,就想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它丈量着世间的温度,清越也好、雄浑也罢,都是生命本能的自然律动,是上帝把这生存的密码谱成曲调,交付于这些身披绿袍的小小歌者,感动着勤于耕种的农民,心甘情愿地守护西乡一辈子。
等到金黄饱满的稻穗,在秋风的吹拂下款款起舞,荡起了一层层金灿灿的波浪,此时此刻,那一片片写满憧憬与希冀的田间……你听到的马达轰鸣,近乎天籁般的音响,在广袤的田野汇成了一股温暖而向上的主旋律。
原来收割用镰刀,现在都交给收割机。
这是新时代西乡的秋声。
过去的西乡,土地上种的是稻麦,以粮食作物为主。我的故乡——秦南仓,其地名,就是这么叫出来的。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手抓绿色发展,一手抓生态保护。追求的目标:“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前提下,西乡的多种经济植物,同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从盐城西环出发,一路向西,西乡的十几个乡镇,不仅有果园、葵园、“台创”花卉园,还有葡萄园、草莓园、番茄园等等,星罗棋布,排列有序,繁花似锦。
园林里,笑声满满,快乐满满。
果农丰收喜悦的笑声,与游客采摘时发出的一阵阵欢声笑语,串联成“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主题曲。果农笑的是如今“走上了振兴农村的幸福路”;客人们高兴的是在凉爽的金秋,饱了眼福口福,也美了心境。
带着余兴,漫步村里村外,所到之处,目光所及,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绿的豆角、紫的茄子……仿佛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丰美的色彩,像极了画家手里的调色板,一幅幅美丽绚烂的画卷正挥洒着墨色晕染开来。
有秋色,必有秋声。
西乡的秋声,也是秋的呼吸。
用心去听秋天的声音,更能感受到这个季节的诗意。
西乡的天空湛蓝,鸟鸣悠远,如同银幕画面上的配乐。
一到傍晚,各种秋虫儿都叫了起来,开始了它们真情的演唱:“唧唧”“嘟嘟”“吱吱”……一声声,一阵阵,唱唱停停,停停唱唱,此起彼伏,乘着习习的晚风漫过天地间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人们辛劳了一天,洒落在秋风中的汗珠,滋润了它们的歌喉,触发了它们的激情,继而上演了一部恢宏的交响曲。
这时候的西乡,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虫鸣都换了调子。
蝉声不再是盛夏的聒噪呐喊,变得断断续续,好像是耗尽了最后的热情。
偶有鸟啼,没了雏鸟的稚嫩清脆。倒是蟋蟀,在墙根草丛里唱得愈发清亮,叫声此起彼伏。
我国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喜欢蟋蟀的叫声,并以蟋蟀的叫声为题材,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蟋蟀赶趟儿似的演唱,意趣盎然。
宋代的刘敞在《蟋蟀》中曰:“七月鸣在野,八月鸣在宇。九月登我堂,十月入床下。滔滔岁方晏,促促声亦苦。悲秋不悲己,终夜如独语。时俗有新声,谁能一听汝。”蟋蟀七月在田野鸣叫,八月在房檐下鸣叫,九月登堂入室鸣叫,十月竟钻进床下鸣叫。西乡人,喜欢这样的吟唱陪伴。
今年的“桦加沙”,同样没有忘记光顾这里。
雨后的天空,万里无尘,空旷高远。
偶有一行大雁匆匆掠过,柔滑的羽翼在蓝天中悠然挥动,它们好像是在用“镜头”飞“阅”盐城湿地,在云端触摸西乡生态的脉搏。
那大雁,定时南北迁徙,有“信”之誉,比如“鸿雁传书”。关于雁的历史、雁的文化、雁的文字,有着诸多的人文寓意、文化基因密码。
在大雁长长的鸣叫声里,人们仿佛能听到它们的祝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人人尽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西乡这片土地,将书写出新的绿色奇迹。
(作者: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