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6.2万字长篇报告文学《造虹之歌——中国首个民间“战略援教”新疆班纪实》(以下简称《造虹之歌》),是江苏作家韦庆英历经3年深入生活的呕心之作。翻开沉甸甸的新书,作者热爱教育,并热衷于传播、歌颂教育正能量,其情怀宛如这部厚重的书籍。
当下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纪实文学始终占据着一席独特且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口支援新疆政策稳步推进、成效卓然的当下,这部聚焦首个民间“战略援教”内职新疆班的报告文学作品洋洋洒洒、深耕细作,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锋、恢弘的气象填补了我国长篇报告文学对口支援新疆教育的创作空白。
《造虹之歌》以生动鲜活的笔法,全方位、多角度描绘出众多民间爱心人士为改变西部边疆教育落后面貌,负芒披苇、奋力前行的壮丽画卷;主人公们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深怀“促进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跨境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作贡献”的殷切情怀。作品不仅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西部教育生态的别样窗口,更以真诚的讲述引领读者深度体味在物质与精神上“先富起来”的人们在“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主题意识下,带领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共同进步、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真切感受援教者“储备人才,为一带一路等走出去的战略服务”的家国情怀和“胸怀千年志,吾生未有涯”的壮阔人生。
以主题性创作讴歌时代
2010年4月,中央确定由我国东中部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12个地州市、82个县市和兵团12个师,开启了新一轮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全方位对口援疆。深圳作为19个援疆省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2015年,国务院前副总理谷牧次子、深圳市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会远在深圳援疆前线指挥部的支持下考察了塔县,当地学前教育的薄弱让长期研究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刘会远萌生了“战略援教”这一激动人心的想法。
2016年,深圳市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与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全额出资,将“战略援教”的理念付诸实践,在谷牧母校——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创办了全国首个内职新疆班,专为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培养学前教育人才。3年时光悄然流逝,这个仅有24名女学生的班级,在有着“红七师”革命传统的文登师范汇聚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盼,演绎了一曲一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歌章。2019年毕业,她们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显著改善了当地幼儿师资匮乏的现状。2020年,该项目被纳入教育部招生计划,面向全疆招生,两个基金会的资助也更多地用于学生的红色研学和社会实践,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性创作逐渐成为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流,新时代正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生活得以在报告文学中鲜活生动地展现出来。尤其是近几年,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造虹之歌》的酝酿与完成,堪称以主题性创作讴歌时代精神的适时之作。中国首个民间“战略援教”新疆班,是深圳市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与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全程资助,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承办,项目还得到了文登区精英女性组成的“文登妈妈”团队以及众多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作品不仅记录了这场数百人参与的援教壮举,更以多维度视角再现新疆班学生丰富多彩的成长历程,成为一首跨越山海、传递爱与希望的动人赞歌。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振聋发聩的箴言,道尽了少年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即便历经岁月,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生之本。区域支教,充满改革动力、涌动青春活力、凝聚协作合力,正向世界发出中国民间教育的响亮声音!韦庆英秉持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与担当,将“战略援教”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温馨事件,郑重地向人民、向时代、向祖国作出了报告!
以报告性创作还原真实
报告文学的核心在于“报告”二字,它要求创作者必须扎根于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采访、文献查阅、深度对话、数据核查等严谨手段,力求真实再现事件全过程,让读者得以窥见世界的真实面貌。
《造虹之歌》正是这样一部力作。作者以“战略援教”新疆班为独特视角,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质朴的叙述、一首首深情的歌曲,巧妙融入深刻的思考与真挚的情感,走进中国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一幅真实的援疆教育画卷徐徐展开:东西部经济文化因援疆而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和内地同时绽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祖国辽阔疆域生根发芽……同时,也详尽展现了“战略援教”新疆班女孩们的精神风貌,凸显了她们与时俱进、传播文明的时代价值。
报告文学需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现场、运用第一手资料,方能追求第一流作品,因此报告文学作家需以脚步丈量大地,于亲临其境中感受、沉淀和思索,萃取真实,铸就佳作。为创作这部作品,作者多次奔赴山东文登、新疆塔县、乌鲁木齐以及深圳、广州、北京等地采访,在2.3万公里行程中,与160多位受访者深入交流,积累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留下了3大本采访笔记;与许多爱心人士和多届新疆班建立微信联系,通过微信采访近百人次,不但搜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还与众多采访对象结下了真挚深厚的情谊。
2024年6月,韦庆英第一次到塔县采访,连绵的山脉像沉默的巨人,满地的滚石既荒芜又壮观,质朴热情的塔吉克老乡,纯真可爱的儿童,欢快又自由的鹰舞,无日不见的龙卷风和昏黄扬尘,整齐的援建民居和校舍,以及边疆人民对外界和未来的无限憧憬……都让她震撼不已。韦庆英说:不到帕米尔高原,不实地考察塔吉克老乡们的日常生活,是不能真正领会“战略援教”思想的萌生与行动之果决的,更不能真正体味新疆班师生至真至纯的情感,不能理解新疆班的女孩们在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之后依然集体返乡在交通不便的深山里任教的情感升华。
提及《造虹之歌》的创作历程,作者感慨万千:“每一次采访甚至在后期文稿校对中都禁不住会潸然泪下,那时、那景、那事,总让人难以抑制内心的感动!”她说她见证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跨越式成长——东部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跨越万里,在新疆广袤土地上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并正在结出累累硕果。大爱深深滋养着慈善者走过的每一片土地,而作家的报告性创作是一场荡气回肠的真实还原。
报告性创作还原真实的背后,蕴含并启发着对援疆事业的深刻思考。“战略援教”这一具体实践,涉及中国东西部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以及边疆国防、“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等重大议题。“战略援教”的生动案例,将引发更多对教育布局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
以思想性创作塑魂援教
《造虹之歌》是一部民间慈善机构援助帕米尔高原少数民族塔吉克族幼儿教育发展的报告书,更是一部关于爱的长歌行。塔县县城距喀什市区290公里,距乌鲁木齐1756公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然而,正是在这片当年新疆唯一的六类艰苦边远地区,援教者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点亮了孩子们求知的明灯,为她们也为全县幼儿教育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宏大的时代叙事里,这场“战略援教”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歌,奏响在广袤无垠的祖国大地上。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触碰、情感的交融。报告文学的思想性是通过鲜活的情景再现来实现的,恰似溪流为山岗赋予了灵动,生动的叙述让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有了灵魂。
韦庆英老师以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地回到并融入到“战略援教”的原现场。作者笔触豪迈而不失细腻,在时间与空间的巧妙穿插编织中,一系列温馨的小故事缓缓铺陈:班主任王喜新那如慈父般的深情在字里行间跃动,“王爸爸”成为他的专属称呼;马永建、马俊茹、车晓飞、常爱华、刘丹丹,毕朝霞、于华新夫妇等许多老师和教职员工,他们陪伴着孩子们一同踏平求知的荆棘之路,师生间的情谊在时光的洗礼下悄然升华;文登区委统战部为孩子们送来了“文登妈妈”,24段超越血缘的亲情纽带缔造了胜似亲生的母女深情。从文登出发,24名塔吉克族学生历经五天六夜的漫长旅程,辗转跨越万余里路途,刚刚回到家乡塔县,就奔赴在“511”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库孜滚村,为乡亲们献上慰问演出;还有那封让母校老师与父老乡亲眼前一亮的汇报演出、那“爷爷,我要入党了”的喜悦电话,以及毕业典礼上孩子们悄悄加戏向“王爸爸”深情道别……都让读者在热泪滚滚中受到了灵魂的荡涤。
作者立足国情、根植大地,秉持思想性创作,红色基因的传承、人间大爱的花开、民族团结的力量、助力“一带一路”的担当,还有“天山雪莲”的纯洁感恩,帕米尔雄鹰的振翅翱翔,来自全疆的热情汇聚,以及家校互动的热忱与感人、有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升华……基金会、学校、“文登妈妈”们纷纷用爱制造着美丽的彩虹,在人与人之间,在内地与西部之间,在民族之间,在家国与世界之间,让读者浸润于团结、温馨和谐的氛围,又震撼于教育的力量和爱的传递力。
作者借生动的叙述呈现基金会的办学思想:中国首个民间“战略援教”新疆班的实践,不仅以思想引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教育创新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更以公益精神与教育使命的深度融合,成为我国“公益+教育”领域具有思想高度的标志性创举。连贯的系统性教育帮扶为边疆教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以文化浸润促进民族团结,为新时代教育公益事业提供了兼具实践探索与思想深度的宝贵经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以艺术性创作成就报告
虹桥架东西,大爱贯天山。在帕米尔高原的苍穹下,一道以爱之名造就的彩虹凌空而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引擎发力,助力“天山雪莲”扎根荒凉的大山深处播撒文明的种子,青春活力与天真烂漫交织出民族的希冀——作者以诗性笔触勾勒出中国首个民间“战略援教”新疆班的壮阔图景,这场跨越5000多公里的教育长征,恰似女娲补天般在文化断层处熔铸出新的精神图腾。当商业浪潮不断冲刷着教育净土,这本书以理想主义的火炬照亮了教育本真的回归之路。
作者还以泼墨写意之笔将“造虹”的隐喻贯穿全书,形成多维度丰富的意象。在创作中,力避人物脸谱化、标签化,塑造典型人物时生动鲜活,将大人物生活化、小人物领袖化,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兼具。教育的细微之处深植于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琐碎小事,而《造虹之歌》最打动读者的也正是细节。作者将“战略援教”的真实历程与衬托笔法巧妙糅合,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的柔情与担当,刻画了他们心怀家国、肩扛民族大义的精神境界——而一线教育者的行动,又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基金会“战略援教”的初衷,不写而写地衬托出整个项目运筹者的高大形象。这种将宏大主题与细微生活场景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既呈现了动人心魄的教育图景,又捕捉了人物情感的细腻波动,同时,散文般流畅的叙事节奏与节制的抒情韵味相得益彰,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淳朴的艺术观念。
《造虹之歌》再现了报告文学“信、达、雅”的创作理念。作者以扎实采访、宏大叙事与细腻的细节捕捉谋划全篇,以诚挚情感与深邃思想与读者对话,又以纯洁的目光观察每到一处的社会风貌,语言优美、意象独特,兼具文学韵味与报告的真实性,让读者轻松沉浸。全书叙事结构精巧,情节自然流畅,将报告与文学巧妙融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主人公们对“战略援教”情怀的炽热与坚定。
作者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用文学的笔触为时代画像、为教育发声。她将目光投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了还原与歌唱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以艺术性成就了报告。《造虹之歌》可谓是一部主题鲜明、报告详实、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更是一曲“战略援教”的壮丽赞歌。
《造虹之歌》的创作意义,绝非仅仅局限于为“战略援教”这一民间慈善事件树碑立传。它更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民间慈善群体汇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教育工作者们展现出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许多私营企业也在积极履行着社会责任。作者以“彩虹”之名,“寄予着爱、美丽、希望、和平与守护”;以“歌”之名,传颂着“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梦想”;而一个“造”字,有力又形象地告诉读者,这美丽的彩虹是无数情怀高远的刘会远、翟美卿、王喜新、张永红们在厚重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缔造出来的!
事实上,5年前韦庆英执笔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就是一部描写红色教育的恢弘之作,该书曾荣获江苏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江苏报告文学奖等奖项。在经过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创作的历练后,她这次向教育领域创作的使命感返场,成就一部民族团结、教育强国的恢宏乐章,必让“造虹者”的美为人间仰望;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造虹之歌》因为那些心怀大爱、矢志不渝、日夜兼程的人物形象,必将成为当下报告文学领域具有标杆意义的扛鼎之作。
2025年9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