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礼赞——评杨红星长篇报告文学《致敬连云老街——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

杨红星的长篇报告文学《致敬连云老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厚重的历史底蕴、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在港城文坛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关于连云老街的历史传记,更是一曲对时代精神的深情赞歌。它以激昂澎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社会画卷,让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人性的温度。

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交融

《致敬连云老街》全书共十六章54万余字。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杨红星以赤子之诚深情地写下: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的热土连云港。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条老街的故事,更是在探讨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联系。连云老街因铁路而生,因港口而兴,历经近百年岁月尘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连云港这座城市的兴起,从战争的创伤到和平建设的成就,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

作家杨红星以史家之笔与文学之思,将连云老街从一个黄海渔村的蜕变历程,升华为中国近现代文明发展的微缩景观。他通过深入挖掘连云老街的历史细节,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重新展现出来。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在书中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沈云沛是晚清重臣,与陇海铁路的诞生有着密切关系。当1905年汴洛铁路借款合同签订时,沈云沛力排众议坚持东延海州,这种战略眼光超越了地域局限。书中详细记载了他与张謇关于铁路终点的争论,展现了两种发展理念的碰撞。沈云沛在《办折》中提出的“三港并建”方案,不仅体现了对地理优势的精准把握,更暗含着将连云港打造为海陆枢纽的超前构想。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海州港”定为二等海港的设想,在书中被演绎为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从1936年第一座码头建成时的“同华号”货轮首航,到20世纪90年代西大堤合龙时的万吨巨轮进出,港口的每一次扩建都伴随着民族工业的振兴。作者通过大量档案资料与口述史,展现了连云港如何从列强争夺的资源掠夺地,转变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沧桑巨变。

连云港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元文明的共生。书中对云台山的历史考证与文学想象交相辉映:从秦代徐福东渡、唐代圆仁和尚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到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传说,从宋代李宝水师的屯兵港到国际枢纽港的建设,云台山始终是文明交融的见证者。书中特别关注“三道鹰游门”的地理变迁,通过对地质运动与人类活动的交织描写,揭示了自然与人文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

从徐福东渡的传说到现代港口的国际化运营,连云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走向海洋的奋斗史。书中对“鹰游门”海运的详尽描写,展现了古代先民的航海智慧;而对当代港口智能化建设的描述,则彰显了现代海洋文明的科技力量。

集中在连云老街的民国建筑,有传统中国民居式、中西合璧式、欧洲古典式等。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是文明碰撞的产物,也是文化融合的象征。从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建筑群到新时代的国际班列,连云老街始终以开放姿态接纳多元文明。

老街上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段石板路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它们是过去的见证者,也是现在的讲述者。作家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本书还展现了连云老街在新时代的转型与重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探讨具有前瞻性。通过对老街改造过程的描写,展现了地方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与智慧。当老街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拆迁危机时,地方政府启动的保护性修缮工程,保留了民国建筑群的历史风貌,将其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留城市的记忆,更是为了给未来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改造后的连云老街既是一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又是一处充满活力的现代商业街区。这里既有历史建筑和遗迹,也有现代的商业设施和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

塑造多层次的人物群像

本书以连云老街为背景,生动刻画了众多与老街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物,构建了多层次的人物谱系。从晚清重臣到革命先驱,从技术专家到普通劳动者,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物共同构成了连云老街的精神图谱。

沈云沛作为“铁路大臣”的形象尤为丰满。书中通过“徐世昌为他‘点主’”“陇海铁路,诞生于耻辱年代”等章节,展现了沈云沛在列强环伺中艰难推进铁路建设的智慧与魄力。当他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我等着坐着火车回海州”时,这个人物已超越了个体命运,成为民族实业家精神的象征。

书中对谷牧、万毅等革命者的形象作了生动描述。谷牧是新中国成立后连云港的第一任市委书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有着“滨海十年”的艰苦战斗经历。他不仅为连云港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还积极推动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万毅将军在连云港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被浓墨重彩地书写,通过他秘密入党、战场指挥等场景描述,将个人选择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展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力量。后人评价他是个“眼里有光、笑容里有坦荡、心里装着太阳的人”。

“连云人”王公玙是一位兼具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与乡土认同的复合型人物。书中单列一章对他作了详尽描写,其个人命运折射出民国时期地方精英在国家与乡土之间的挣扎。这种刻画方式避免了脸谱化,使人物形象更具历史纵深感。

对浦云、武同举等技术专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科技救国之路。浦云作为中兴公司工程师,在日军占领期间组织“沉船封港”,后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港口重建,这种“毁港—建港”的轮回,折射出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坚守。武同举绘制的《勘察海州港口响导记》,不仅是地理文献,更是民族科技自强的见证。书中描述武同举勘测海州湾的情形:“他通过私人关系借用水师巡检船,自带仪器,动手测量。从南测到灌河口,从北测到临洪边,白天颠簸于风口浪尖之上,测量水深、流速、地形,晚上于灯下精心整理测绘资料。”这种细腻刻画使历史人物变得血肉丰满,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抗日战争时期,吕连义、朱士坦、孙子光等地下党员来到连云老街,在艰苦环境中与敌人进行斗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组织抗日活动,为抗战胜利和连云港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连云老街的发展离不开无数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书中普通劳动者的群像塑造更具感染力。大巷石匠龚守业、龚晁业、龚维岭、龚维通、龚维才、王世杭等人,用双手和智慧,建造了连云老街的许多重要建筑,为老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石匠们从参与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到守护老街传统工艺,其命运轨迹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邮递员葛云怀、葛军、谭红祖孙三代人坚守步班邮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穿梭在连云老街的山间小道上,为居民传递邮件和信息。这种坚守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职业精神,也展现了连云老街人民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

本书不仅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的壮举,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奋斗。这种全方位的视角,让连云老街的历史更加立体和生动。这些人物故事,不仅是连云老街的历史记忆,也是这座城市精神的体现。

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创新融合

本书采用了“编年体”与“地方志”相结合的复合叙事结构,将连云老街的百年沧桑编织成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学华章。这种结构既保持了历史叙述的线性脉络,又通过空间维度的拓展赋予文本以立体的层次感。作者以1933年建港为叙事起点,沿着陇海铁路东延的轨迹,依次展开港口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的画卷。

在章节编排上,作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章以“她从1933年走来”追溯老街起源,末章以“云海荡胸老街情”收束全篇,中间各章则围绕铁路建设、港口发展、抗日战争等主题展开。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历史叙述的完整性,又突出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核心事件。

本书在史料运用上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书中大量引用地方志、档案文献、私人日记等原始资料。如在论述陇海铁路建设时,详细引用了《汴洛铁路借款合同》《布鲁塞尔新约》等历史文件,使历史事件的叙述具有坚实的文献支撑。同时,作者注重口述史的采集,通过对朱炳美、王世杭等、张华南等“老土著”的访谈,为历史叙述注入鲜活的民间记忆。在描写十三道房劳工的苦难经历时,作者不仅引用了日军《连云港湾营业收支预算说明》等官方文件,还通过幸存者张茂金的口述资料,重现了劳工们在水牢中的悲惨遭遇,这种多重史料的互证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

杨红星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大量的民间访谈和对连云老街的实地考察,为读者呈现了真实的老街历史。当然,他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纪实。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连云老街的深情与热爱。在描写老街的历史细节时,他常常会加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他写“老街故事多”:“老街记录着泛黄的故事,故事里藏着属于老街的秘密,也是老街人的记忆。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菜市场、理发店里,曾经包容着老街人的职场生涯;那些石屋、大院、街巷、法桐树、石板路,曾经收纳着老街几辈人的平凡生活,述说着老街的岁月峥嵘……”这种抒情写法让作品充满了温度,也让读者感受到作家对连云老街的深情。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在描写沈云沛灵柩归乡时,运用通感、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从“白幡飘扬”的视觉冲击到“火车悲鸣”的听觉震撼,从“蔷薇河浮桥”的临时搭建到“万人空巷”的集体送别,使历史事件获得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书中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被深度挖掘。云台山、鹰游门等地理元素不仅构成故事的背景,更成为精神力量的象征。如在描写连云港保卫战时,云台山的险峻地势被赋予“天然屏障”的隐喻,既指其地理防御功能,又象征着中国军民的坚韧不屈。黄海的波涛则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其潮起潮落隐喻着时代的变迁。

《致敬连云老街》以其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将一座城市的历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史诗。作品既保持了报告文学的纪实品格,又展现了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时空结构的精心设计、人物群像的生动塑造、虚实相生的文学表达以及文化符号的深层隐喻,不仅为连云老街立传,更为中国近代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文学范本。通过这部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杨红星作为一名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与担当。这部作品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有力召唤,彰显了文学作品在记录历史、传承时代精神方面的重要价值。(李建军)

作者简介:李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北京文学》《长江文艺》《四川文学》《雨花》《星火》《青春》等刊物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小说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等多部。获江苏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花果山文学奖等。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