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全国劳模刘敏捷:“人才+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 夏兴俭 商敏)“我将持续发挥领办人的带头辐射作用,促进提升新农村高素质职业农民整体水平,为家乡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在11月25日下午召开的全省“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题学习会上,全国劳模、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领办人、灌云县民发甘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敏捷交流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三农’人才的培育,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三农’人才队伍,对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意义深远。”

在灌云当地,刘敏捷的“官方”身份是南岗镇岗东村第一书记,也是唯一以省级乡土人才身份任职的村官。20多年来,凭着一棵薯苗、借助产业技术,帮助数万人脱贫,被当地农民昵称“甘薯大王”。

“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对农村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刘敏捷说,成长于乡间热土的本土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他们根在农村、心系农村、热爱农村,弥补了农村产业、技术、经营人才匮乏的局面。“我将带领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钻研农业科技,在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上谋思路,发挥乡土人才‘三带’作用,带领更多乡亲们增收致富。”

作为一名乡土人才,刘敏捷长期钻研农业技术,研究甘薯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并将这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种植户,为苏北淮阴、宿迁、盐城、连云港等地10余万农户免费送去甘薯新品种30多个、肥10多万斤、增产技术6项,有效地带动30多个村10000多户农户增收。“今年的全省甘薯高产竞赛中,我指导的岗东村甘薯高产示范田获得亩产12000斤的全省高产纪录。”刘敏捷自豪的说。

一棵薯苗如何壮大成一个富民产业的?本世纪初,灌云甘薯产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岗岭地区,农民用的还是20世纪70年代培育的老品种,种植方法落后,种植面积萎缩,亩产量低,淀粉产出率更低。刘敏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慨道,“农村发展尤其是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更需要农业科技知识的支撑。”

“农民就怕没有带头人,要是我能学点技术,把产量切实提上去,那我就能做家乡甘薯种植的带头人。”刘敏捷敢想敢做,辞掉了稳定的企业技术员岗位,从零开始,投入甘薯种植技术的学习。恰逢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推行“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计划,他便跟着专家、教授们学习先进的甘薯种植和管理技术。

为了找到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甘薯品种,刘敏捷从南京农业大学找到省农科院,终于从省农科院带回了40万棵新品种“苏薯9号”秧苗,他将这些来之不易的秧苗无偿发到农民手中,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和管理技术。万事开头难,尤其是低收入户,免费送秧苗,很多人也不愿意种,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经不起折腾,还不如靠传统种养“守穷”。秋收时,“苏薯9号”给了相信刘敏捷的农民们带来了惊喜:亩均增产1000公斤以上,甘薯种植户户均增收1000元,想跟着他干的农民逐渐越来越多。

如何让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刘敏捷认为,“要先做给农民看,然后带着农民干,最终是要帮着农民赚。”2002年秋,他自筹资金组建了灌云县民发甘薯专业合作社,在各村培养保种大户。多年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几乎每个甘薯种植村都有一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大户,带头的大户发展得好,农民自然一个跟着一个干。生产实践中,他和农民一起进行甘薯栽培提垄技术试验和覆膜试验,先后发明了机械提垄机、覆膜机,提垄从一行、两行到四行,形成甘薯提垄、覆膜、收获全程机械化,同时帮助农民延长甘薯产业链,进行深加工致富。

如何变蓝图为现实?刘敏捷表示,将扎根乡村,继续发挥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与国家甘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等高层次平台对接,通过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引进甘薯高产新品种、种植技术,进行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普及、技艺传承,提高甘薯机械化种植技术水平,让更多种植户通过科学种田增收致富。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