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常州在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强化基层自治、深化民主协商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努力培养权责自知、尽责自主、治理自觉的现代居民,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注重引导,确保自治方向。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确保基层群众自治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正确前行。
(一)突显党的领导。健全“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实现“支部建在小区、红旗插在楼道”,以党建“锈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服务千条线,达到“诉求反映在楼道,问题解决在小区,服务群众零距离”。“银发110”“书记下午茶”“红枫物语”等一批党建品牌在服务群众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强化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政治引领和工作指导,探索打造“红色物业”,在具备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党支部,向不具备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实现物业服务企业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大力推行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层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有效将物业服务企业凝聚到社区服务体系之中,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如今,“红色管家”自治模式已在全市推开。
(二)强化基础建设。以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满足基层群众自治的需求。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小区内原有的活动广场、休闲桌椅、闲置房屋等,建成居民协商议事点达1000余个。结合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力量,遴选下派机关干部充实到社区(村)一线,担任“第一书记”,为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提供人才保障。
(三)注重典型引领。积极推动民主自治向村(居)民小组、城市小区和自然村延伸,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网格化和高效化。在溧阳市,村村设立“百姓议事堂”,运用“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解决困难,不仅成为百姓身边的议事会堂,更是宣传新时代党和国家政策,文明风尚的重要课堂。在新北区,以“说说民生事、谈谈热点事、议议难点事”为形式的“19:00议事厅”,成为居民们最乐意光顾的地方。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利用晚间群众在家的时间,以灵活、宽松、开放的形式,与居民群众面对面围坐在一起,心贴心讨论遇到难题,实打实研究问题对策,架起了一座党群“连心桥”。在钟楼区,以已故社区书记许巧珍2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提炼并推广“许巧珍7+工作法”,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肯定,其先进事迹被拍成电影《桂香街》在全国公映。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4个村(居)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居),535个村(居)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
二、注重减负,激发自治活力。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通过减事项、减干扰、减形式,为社区工作下沉、服务下沉和力量下沉提供制度保障,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一)减多余事项,让基层有规范自治。在全市设立20个基层减负观察点,全面厘清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科学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履职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和减负工作事项清单等“三个清单”。建立“三个清单”动态管理和工作事项准入机制,确保基层群众自治规范化运行,从真正意义上为社区减负。
(二)减行政干扰,让基层有时间自治。出台《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按照“转变职能、规范权责、有效衔接、促进自治”的原则,进一步促进社区回归自治本位。集中整村、社区办公场所“牌子乱象”,建立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挂牌长效机制。社区的职责定位更加明确,社区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联系群众、服务居民群众。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承接不适合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工作,确保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三)减冗余形式,让基层有氛围自治。清理规范一批面向基层的考核创建工作,建立健全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唯上不唯下”现象,使城乡社区干部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促进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完善治理上来。针对社工身兼数职、忙于行政事务等现状,在全市范围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探索政社(居)分离,实现“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让更多的社工专注于走访社区居民、了解居民需求、调解居民的矛盾、解决社区发展问题、策划社区居民活动等,推动社区治理向精细化发展。
三、注重融合,创新自治活动。
常州在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的实践中,积极融合新发展阶段基层治理新情况,主动融入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新手段,自觉融进“五治”新体系,在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丰富社区自治形式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继天宁区创成全国第二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溧阳市、钟楼区等跻身省级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新北区获评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实验区。
(一)融合新情况,拓宽自治内容。针对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堵点、盲点和难点,在全市选择新、旧商品房小区和保障性住房小区作为“红色物业”试点。试点小区以党支部牵头,联合党支部、物业、物管会等各方力量,打造居民议事厅,不定期召开物管协调会、民情恳谈会、小区居民听证会等,形成党员群众共商共管的新局面。
(二)融入新手段,创新自治形式。整合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研究机构的力量,成立社区营造学院。帮助社区在熟人社区营造、组织发动居民、搭建议事平台、策划社区活动等方面提供了专业学习渠道。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提炼,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治模式出现了公众视野,如武进区创立的“民情气象站”、金坛区“好邻居茶室”、钟楼区“晓婷议事广场”等等。同时,大力开展“邻里自治”“楼宇自治”“院落自治”“互联网+居民自治”等“微自治”实践,带动居民广泛参与。
(三)融进新体系,助推五治联动。常州坚持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以党建领航社建。充分挖掘社区(村)历史文化,发挥“五老”“乡贤”等群体作用,依托“道德讲堂”开展道德评议和“常州好人”“江苏好人”等评选。健全实施村规民约、自治章程,落实民主自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智治”显示出强大作用。如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梧桐苑社区,通过“智能门禁+数据跑腿”“智联监控+轨迹分析”“智慧响应+线上客厅”,让疫情排查更精细、管控更精准、服务更精致,为打赢疫情防控社区保卫战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注重实际,提高自治质效。
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用好“协商民主”这把金钥匙,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促进基层自治提质增效。
(一)建实载体,保障群众自治权利。在全市推广村(居)民议事会,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平台覆盖率达100%。2020年全市共协商解决2万余件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形成“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有事商量好”的良好局面。搭建“全要素网格”,及时采集民生需求,摸排矛盾隐患,形成“网格+警格”“线上+线下”联动联控治理体系,使网格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直通车”、排查矛盾隐患的“顺风耳”、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专家团”。充分发挥群众的独创精神,提升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的热情和能力。探索实行“红白理事会”治理模式,把红白理事会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管事会”、移风易俗的“活喇叭”、联系群众的“直通车”,走出一条综合治理及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的新路。
(二)摸实情况,扩大群众自治参与。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拆迁安置小区不断出现,从村民变居民,一些群众的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转变。随意开辟小区绿化带为“菜园”、在公共场地随便晾衣晒被等,既影响了小区的生活环境,也给邻里之间带来了矛盾纠纷。针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居民自治参与权,做到居民的理自己评、居民的矛盾自己解,让居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实现了“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如,钟楼区北港街道梧桐苑社区针对“架空层”私建现象,以“我爱我楼‘我作主’”为自治内容,解决了困扰居民的“乱搭建”现象。武进南夏墅在安置小区建立“百姓喜宴厅”,发挥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配置厨房灶具等,为办理宴席的居民提供便利。
(三)做实监督,营造良好自治氛围。通过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确保村(居)民主监督特别是日常监督有了具体的组织依托和承接载体。以村(居)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村(居)民自治组织体系逐步形成。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关于规范村级“小微权力“的实施意见》《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责手册》等,明晰工作事项,促进规范履职,提升监督实效。近年来,农村基层信访量呈逐年下降态势。
- 即时新闻
- 2021-11-11 11:32:43
- 即时新闻
- 2021-11-11 11:17:33
- 即时新闻
- 2021-11-11 11:15:22
- 即时新闻
- 2021-11-11 11: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