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中华中学国际部11年级的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开启了一场为期四天三夜的劳动教育之旅。同学们沉浸于传统农艺、奔跑于星空之下、欢笑于篝火之畔,让青春在稻浪与炊烟中找到另一种注解。


抵达基地后的第一项挑战是内务整理。在教官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如何将被子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铺平、捏线、折叠……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大家的耐心与细心。“学农是一次磨砺意志、锤炼品格的考验,愿我们都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把劳动的艰辛化为成长的动力,把实践的感悟化为前行的力量。”开营仪式上,24中英(3)班李奕果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中华中学雨花校区执行副校长陈晓浒、中华中学国际部副主任张强鑫及基地领导、教官代表分别送上寄语,希望同学们在躬耕中阅读土地这本厚重的书本,收获成长。


初识农耕环节,同学们参观农具馆,看到播种机、风箱、辘轳、砻时,忍不住上手一试。磨豆浆、制作豆腐脑……午后,同学们围在青石磨旁开启了一场关于豆子的奇妙旅行,添豆、推磨,喝着自己亲手磨的豆浆,品尝亲手做的豆腐脑,满满的幸福感。


来到田间,同学们化身小农夫,开启种植副本——排大蒜、种玉米。大家掰开蒜瓣,根朝下、尖朝上,整齐地按进土垄里;种玉米时,大家轮流挥锄挖出小穴,将玉米种子轻轻点入,覆土、轻压,每一步都凝聚着合作的力量。在充满惊喜的“爆米花盛宴”和“采收盲盒”中,同学们做爆米花、拔萝卜、挖红薯、烤红薯,尽享劳动成果。

最壮观的莫过于秋日的稻田,金色稻浪随风起伏,同学们弯下腰割水稻,用镰刀与稻秆对话。掼水稻时看谷粒在摔打下,蹦跳着落入谷仓,“粒粒皆辛苦”从课本上的诗句,变成了掌心真切的重量。

草鞋编织课上,四人一组围坐在编织工具前,主编的同学凝神屏息,双手在模具间穿梭,把控着草鞋的整体构架,配合的同学及时递上整理好的草料,理草的同学专注地将稻草捏扁理顺,确保每根草料都柔韧称手。看着散乱的原材料,渐渐蜕变成一件手工艺品,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更是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
劳动的乐趣,一半在田间,一半在升起的炊烟里。同学们用荷叶仔细包裹腌渍好的整鸡,糊上精心调制的黄泥送入灶坑。大锅灶区更是呈现出一派火热的景象。同学们各展所长,互相配合,一番忙碌后,纷纷围坐在桌前,分享劳动成果。

运动时刻,在模拟冰壶赛道上,同学们屏息凝神,轻轻推出沉冰壶,每一次滑行都牵动着全场目光,这项运动不仅考验着手感与力度,更展现着团队协作的智慧——何时进攻、何时防守,都需默契配合与策略布局。户外飞盘运动中,彩色的飞盘在空中划出充满活力的轨迹,同学们奔跑着,时而纵身腾空截下来势凌厉的传球,时而以假动作巧妙突破防线,每一次精准传递都引发阵阵喝彩。

学农的夜晚,打背包夜行军考验着大家的协作与耐力,同学们背着行囊在夜色中列队前行,脚步声与加油声交织;篝火晚会让农场变成乐园,当火焰在夜色中腾空跃起,羞涩与疲惫也被抛到脑后,现场变成才华横溢的舞台,同学们唱起耳熟能详的歌曲,跳起活力四射的舞蹈,歌声、笑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惊喜环节更是将温暖值拉满——学校悄悄为11月过生日的师生准备了蛋糕和烟花秀,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在火光、星光与烟花的交相辉映下,大家共同珍藏这份充满温暖与欢笑的独特记忆。

结营仪式上,全场师生观看了四天点滴的回顾短片,从初到农场的好奇张望,到田间劳作的热火朝天;从灶台前的专注神情,到篝火旁的灿烂笑颜……中华中学雨花校区执行副校长陈晓浒为在本次学农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奖项,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这四天付出的肯定,更是青春岁月里一枚闪亮的成长印记。24中英(2)班马一铭作为学生代表分享了四天来的收获与感动。这段学农时光,有汗水、有欢笑、有挑战、有成长,同学们在田间劳作中体会耕耘的艰辛,在协作中收获真挚的友谊,在传统与趣味活动中拓宽视野。未来同学们会将这份来自土地的智慧与力量,化为迈向世界舞台的坚实脚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袁永红
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