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浮雕式立面屏风如同时空之门缓缓开启,天波杨府的庄严、演武校场的热血、九层塔楼的巍峨,一一呈现于观众眼前。八名新生代女小生化身杨家八将,以越剧独有的韵味,演绎着英雄少年的热血与柔情。舞台下,观众或屏息凝视,或热泪盈眶,随着剧情的起伏,沉浸在这段跨越千年的英雄故事中。
10月22日,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作品会演在常州大剧院举行,南京市越剧团精心打造的悲情越剧《英雄少年》精彩亮相,不仅吸引了本地戏迷的热情捧场,更引来了众多外地年轻戏迷的跨城追戏。
千年经典,越剧创新诠释
自北宋以来,杨家将的故事便如一股不竭的清流,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历经历代艺术家的改编与创作,依旧熠熠生辉。步入2025年,这份英雄记忆在越剧的舞台上迎来了全新的诠释。

《英雄少年》由知名导演翁国生亲自操刀,他集京昆武生、“文华导演奖”“梅花奖”及二度“文华表演奖”等诸多荣誉于一身。剧本方面,三度“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罗周携手优秀青年编剧王洁另辟蹊径,共同聚焦“金沙滩之战”前夕的三日时光。
当“八子去六子回”的宿命谶语传至天波府,个人生死与家国大义的抉择被推向极致,细腻的笔触在战鼓未鸣之际,勾勒出杨门儿郎的英勇与悲壮。

这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曲青年精神的颂歌。剧中杨家八子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的夫妻恩爱缱绻,有的满怀对新生的期待,有的正沉浸在灼热的爱恋之中,有的则依旧单身,洒脱不羁。但面对国家的召唤,他们无人退缩,明知前路坎坷,依然义无反顾奔向战场。
“让年轻人演绎热血青年是最好的选择,不仅演员自己可以被感染,台下的观众也能被打动。”导演翁国生说。
8名女小生,演绎少年群像
舞台上,南京市越剧团的八名新生代女小生集体亮相,成为本剧的最大亮点。

她们以越剧六种小生流派,演绎出性格迥异的少年英雄,既有柔情似水的唱腔诉说亲情、爱情与别离之情,又以苍劲有力的声腔展现少年将军的英武之气。

为精准塑造角色,演员们经历了为期半年的“魔鬼训练”和超强度排练,从戏曲“四功五法”的基本功到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她们跌打滚翻、刀枪剑戟样样精通。
为展现忠烈杨家儿郎抵御外侮、百战不殆的勇猛气概,导演翁国生为这群新生代越剧女小生设计了一系列出新、出奇、出情的越韵武打设计,他表示:“这群年轻演员非常自觉地起早贪黑、勤学苦练,努力将重场戏亮丽震撼地展现出来。”
00后演员杨咏琪在剧中饰演杨延昭(六郎),她感慨道:“团里请了专业老师,一字一句帮我们打磨唱腔、念白和人物情感。这部戏武戏较多,是我们的一大挑战,但大家靠着拼劲坚持了下来。”
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李晓旭表示:“这部戏是专为第五代年轻演员量身定制的,希望她们能在最好的年龄,用青春的热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跨城追戏,体验文化风尚
与越剧传统文戏不同,《英雄少年》融入了大量载歌载舞、边唱边打的重场戏。“金沙滩血战”“俩兄弟比武”“汴梁酒楼痛饮”等场景,演员们以高难度动作和激情四溢的咏叹独唱与对唱,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谢幕时的掌声与欢呼声是对年轻演员们最好的肯定。
南京传媒学院大二学生小董特意从南京赶来:“我是河南人,来南京上学后爱上了戏曲。有的年轻人因音乐节奔赴一座城,我们则因一场戏而来。”
95后戏迷蔡嘉敏来自浙江宁波,她专程为饰演杨延定(二郎)的钟柯迪而来:“5月南京预演时我没赶上,这次终于圆了梦。看完觉得非常燃、非常热血。”
76岁的卞阿姨家住常州,看完戏后兴奋不已:“年轻孩子们演得不错,传统文化能在他们手上传承下去,真好!”
《英雄少年》不仅是一场越剧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它让年轻观众在欣赏精彩演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这场因戏而起的跨城追戏热潮,正成为越来越多文化爱好者追求的新风尚。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