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快快评|骗保行为越发隐蔽,监管手段当“上新”

为彰显对欺诈骗保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强化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10月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11起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此前,国家医保局发布了首期7起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多人被判有期徒刑。法不容情、严厉追责,有利于震慑骗保者。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规范合理、公平公开地使用医保基金,是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是对不法现象的抵制。

当前,医保基金的运行总体上保持稳定,医保事业的发展迈入健康轨道。通过医保基金的支撑,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得到了保证,病患的医药费用负担也得到了减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别地方,医保基金的使用还存在各种问题,骗保事件屡屡发生。

现实中,虚构诊疗项目、伪造医疗文书、伪造住院材料、冒用参保人员医保卡等现象颇为常见。令人担忧的是,骗保行为还在不断“迭代”,手段不断“更新”,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在最新公布的案例中,参保人彭某涉嫌利用死亡人员的门诊慢特病医保待遇资格倒卖药品、参保人衡某某与收药人员邱某勾结搭建医保骗保链条、参保人景某频繁跨院挂号并超量开具他克莫司等高价药品,皆显示出骗保行为的隐蔽化和欺骗性。在一些案例中,还暴露出联合行动、“分类”骗保的特征。

相比于过往骗保手段的“粗放化”,如今的骗保行为更为“细分”,其危害性也更大。我国医保基金并不宽裕,有人“多吃多占”,就会有人“捉襟见肘”。

对此,监管体系必须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意识搭建更精准的防线。不必讳言,一些骗保者之所以能得逞,利用的是“灯下黑”“信息壁垒”所提供的“机会”。为此,部门之间进一步打通信息壁垒,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强化实时预警,让诊疗和报销情形更透明、更规范,让骗保行为难以遮掩,非常迫切。

此外,探索建立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医保基金监管的智能化,也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针对骗保乱象重拳出击,提高骗保行为的违法犯罪成本,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可否认,骗保行为屡禁不止,和违法犯罪成本不高大有关联。事实上,轻微罚款难以遏制某些人的贪婪。针对犯罪行为,唯有依法“问刑”,方能惩戒到位、震慑到位。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