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青春华章|中国造“清淤航母”有多强?日清淤泥可填满3.2个游泳池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文 郑芮/后期)从江苏宜兴城东港码头搭乘交通船驶入太湖,一座宛如“移动工厂”的广阔水上平台逐渐清晰,这便是守护太湖碧水的关键力量,太湖生态清淤“太湖之光”作业平台。9月23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这里,大家近距离感受新一代“清淤利器”的力量。

 太湖生态清淤“太湖之光”作业平台

作为全程参与“太湖之光”设计、建造与调试的核心参与者,中交天航局华东公司太湖项目部副经理辛永涛表示,太湖水质的长期威胁,来自沉积多年的淤泥。“这些淤泥的氮磷含量高,是蓝藻滋生的‘温床’,清理淤泥就是从根源上破坏蓝藻生存条件。”2023年,中交天航局先行设计研制出智能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太湖之星”可以实现淤泥不上岸,但作业产生的余水仍要上岸处理后才能达标排放。这道“余水难题”,成了团队必须攻克的最后关卡。

 太湖生态清淤“太湖之光”作业平台

而今,“太湖之光”的亮相,打破了这一局限。作为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它于今年8月正式投用。这座水上“清淤工厂”,是由5艘专业船只组成的“协同战队”。五船串联,一体作业,集生态清淤、筛分调絮、脱水减容、余水净化功能于一体,开创江河湖库治理“零土地占用、零二次污染、低碳排放”的全新模式。

每艘船都有明确分工。作为“先锋”的新型智能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号”,依靠水下螺旋绞刀持续挖掘湖底淤泥。“我们会清理25至50厘米厚的淤泥,再通过1公里长的输泥管道,将泥浆精准输送至‘太湖之光1号’。”辛永涛说,“太湖之光1号”搭载新一代筛分、絮凝、脱水技术,高效分离淤泥中的贝壳、石块等杂质。而“太湖之光2号”“太湖之光3号”则化身“打包平台”,16组高效板框压滤机全速运转,将泥浆压制成含水率约50%的泥饼。此外,还有世界首制的余水处理船,能将处理后的余水稳定提升至地表湖库Ⅲ类标准,可直接排入湖中,实现“余水不上岸”的原位处置。

 太湖生态清淤“太湖之光”作业平台

“‘太湖之光’每天能稳定清淤8000立方米,体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辛永涛给出一组数据,按照规划,未来6年,“太湖之光”将清淤超千万立方米。这些“变废为宝”的泥饼,用途也十分广泛。“既能用于湿地修复、矿山复绿,也能用于盐碱地改良、加工成农田肥料,实现淤泥的资源化利用。”此外,整个作业平台采用清洁岸电驱动,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千吨,在守护太湖生态的同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